上海市嘉定区2020年高考历史一模试卷

年级: 学科:历史 类型: 来源:91题库

一、选择题(以下每小题2分,共40分,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 (共20小题)

1、要获取西周时期贵族活动信息,下列材料中可信度较高的是( )

①甲骨文         ②神话传说         ③青铜器铭文        ④《诗经》

A . ①② B . ③④ C . ①③ D . ②④
2、孟子提出“定于一”思想,针对的社会现实是( )
A . 百家争鸣,莫衷一是 B . 春秋战国,长期战乱 C . 各国变法,律令混乱 D . 经济发展,行业多元
3、西汉存在的时间是公元前202至公元9年,这一时间可以表述为( )
A . 公元前3世纪初至公元1世纪初 B . 公元前3世纪末到公元1世纪末 C . 公元前3世纪初至公元1世纪末 D . 公元前3世纪末到公元1世纪初
4、“行不更名,坐不改姓”,但历史上满朝贵族纷纷改姓,该历史时期是( )
A . 秦朝 B . 北魏 C . 唐朝 D . 元朝
5、“修身方式,何者为先?”最能体现两宋时期学者答案的是( )
A . 以仁为本,仁者爱人 B . 道法自然,清静无为 C . 以法为本,一断于法 D . 正心诚意,格物致知
6、“满朝朱紫贵,尽是读书人。”最能体现下列哪一时期官员的出身结构( )
A . 西汉 B . 唐朝 C . 宋朝 D . 元朝
7、“叙史见人”,如果要检索汉高祖刘邦的生平事迹,最省时的史籍是( )
A . 《史记》 B . 《资治通鉴》 C . 《史通》 D . 《文史通义》
8、哥伦布《航海日志》:“两位陛下(指西班牙国王和王后)决定派我,克里斯托夫•哥伦布前往印度,以熟悉它的国土、人民和君主,了解他们的风俗习惯……”该日志可以作为研究下列哪一地区国土、人民、风俗习惯的重要资料? ( )
A . 印度 B . 北非 C . 美洲 D . 澳大利亚
9、启蒙思想家们认为“它是最坏的统治形式,它违背了理性和自然法,注定不会长久。”这里的“统治形式”是( )
A . 直接民主制 B . 君主专制 C . 开明君主制 D . 君主立宪制
10、推动英国从限制进口、鼓励出口、关税保护政策向自由贸易政策转变的主要因素是( )
A . 新航路开辟 B . 光荣革命 C . 工业革命 D . 经济危机
11、国际格局变化的基础是经济实力变化。引发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世界国际格局变化的主要新兴力量是( )
A . 德日美 B . 英法美 C . 英苏美 D . 中美苏
12、如图是20世纪30年代某国的宣传画,该国家是( )

A . 德国 B . 英国 C . 美国 D . 苏联
13、咸丰同治年间诗作《夷场行》:“人间何地无沧桑,平填黄浦成夷场。……青红黄绿辨旗色,规制略似棋枰方。”从材料看作者描写的地区是( )
A . 葡踞澳门 B . 英占香港 C . 上海租界 D . 天国南京
14、他们越出康、雍、乾以来厉禁知识分子干预时事的成规,创“清朝二百余年未有之大举”,被部分学者认为是民族觉醒的标志。此“大举”是( )
A . 虎门销烟 B . 洋务运动 C . 公车上书 D . 新文化运动
15、保罗•S•芮恩施在《一个美国外交官使华记》一书中评价中国近代某位历史人物“名义是共和主义者,但内心却是专制君主”,该历史人物是( )
A . 梁启超 B . 康有为 C . 孙中山 D . 袁世凯
16、上海近代竹枝词“卅年求富更求强,造炮成船法仿洋。海面未收功一战,总归虚牝掷金黄。”所评价的历史事件是( )
A . 鸦片战争 B . 洋务运动 C . 清末新政 D . 戊戌变法
17、对20世纪第二个十年中国历史新变化的解释中不确切的一项是( )
A . 走向共和政体 B . 思想解放潮流 C . 社会生活变迁 D . 国际地位提升
18、某同学课堂演讲提纲只写了几个地名,据此推测该同学演讲的主题可能是( )

                      

A . 红军长征 B . 敌后抗日 C . 国共合作 D . 北伐战争
19、“以全民族的力量高举起爱国主义的伟大旗帜”“以爱国、进步、民主、科学为主要内容的伟大精神,其核心是爱国主义精神”该评价对应的历史事件是( )
A . 太平天国运动 B . 义和团运动 C . 辛亥革命 D . 五四运动
20、表格内容为大国领导人对某一历史事件发生后的第一反应,该事件是( )

丘吉尔

好了!我们总算赢了。

斯大林

真是好极了,日本人干得真不赖。

罗斯福

将尽全力把强加给国家头上的耻辱还给对方。上帝保佑美利坚!

A . 九一八事变 B . 原子弹轰炸广岛 C . 珍珠港事件 D . 《三国同盟条约》签订

二、综合分析题(60分) (共3小题)

1、政制之变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在历史进程中因时而变,逐步完善,构成了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篇章。

请将下列材料所对应的古代政治制度与所出现的朝代相匹配。(填写字母)

A  故事,宰相于门下省议事,谓之政事堂,……及裴炎迁中书令,始迁政事堂于中书省。

B  地居近密,而纶言批答,裁决机宜,悉由票拟,阁权之重,偃然汉唐宰辅,特不居丞相名耳!

C  大将军权兼中外,又置前后左右将军,在内朝预闻政事,而由庶僚加侍中给事者,皆自托为心腹之臣矣。

D 德高三皇,功过五帝,故合之而称皇帝。

E  中书主民,枢密院主兵,三司主财,各不相知。

F  都省握天下之机,十省分天下之治。

G  章疏票拟,主之内阁;军国机要,主之议政处;若特颁诏旨,由南书房翰林院视草。

H  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

①西周       ②秦朝       ③西汉        ④唐朝      

⑤宋朝       ⑥元朝       ⑦明朝        ⑧清朝      

2、一战中的坦克

为了探讨“一战中坦克的应用”,请根据提示完成以下学习活动。

(1)第一步:现搜集到下列两张图片,请选择最能够印证坦克应用对战争影响的图片,并结合图片信息说明理由。

图1:照片《1916年索姆河战场上的“马克Ⅰ型”英国坦克》

图2:漫画《最糟糕的就在我们身后》(1918年【英】阿瑟·摩尔兰德)

(2)第二步:为了进一步佐证,检索到下列三份资料,请对其史料价值做出评估与说明。

(3)第三步:根据下列材料解释坦克的应用与一战进程的关系,并就战争与技术发明谈谈你的认识。

材料一:“战壕的不可移动性以及要把战争重新带入移动状态的愿望推动了武器的改进,从而为打破致命的僵局提供了必要的动力。1915年年末,英国最先使用坦克,协约国利用坦克来摧毁防御性的战壕,恢复交战。”

——【美】杰里·本特利、赫伯特·齐格勒《新全球史》

材料二:“若无战车(坦克),则在8月8日的上午,德军就不会受到那样严重的奇袭而发生不可收拾的恐怖现象。步兵看到步枪和机关枪都不能阻止对方的战车,遂感觉到自己是无能为力了,于是,不是投降就是逃走。”

——【德】《1918年8月8日的悲剧》

3、效仿——中国人的选择

材料一

时间

名称

备注

1898.3-4

《日本变政考》、《俄彼得变政记》

康有为编译呈光绪帝御览

1901.5

《美国独立檄文》

《国民报》第1期

1903

《法兰西人权宣告书》

《政治思想之源》

1918.11

《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

《新青年》

1920.8

《共产党宣言》

陈望道译,陈独秀审定,上海出版

材料二:“惟前代革命如有明及太平天国,只以驱除光复自任,此外无所转移。我等今日与前代殊,于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之外,国体民生尚当与民变革,虽纬经万端,要其一贯之精神则为自由、平等、博爱。故前代为英雄革命,今日为国民革命。”

——《孙中山全集》

材料三:“自志士东游以来,译本书如风发云举,一切学科日见进步,政法诸书尤辟浑茫,欧西巨子之学说,滔滔焉飞渡重洋,竞灌输吾同胞之意识界矣。”

——夏清贻《金陵卖书记》

材料四:“这次胜利是民主主义的胜利,是社会主义的胜利,像这般……由今以后,到处所见的,都是布尔什维主义战胜的旗。到处所闻的,都是布尔什维主义的凯歌的声……人道的警钟响了,自由的曙光现了,试看将来的世界,必是赤旗的世界。”

——李大钊《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

问题:

(1)表格中名称栏所列内容在各国的实践指什么?根据材料一,概述先进中国人效仿世界各国寻找国家出路经历的三个阶段。
(2)孙中山“国民革命”指导思想是什么?从材料二看,“国民革命”与以往的“英雄革命”有何不同?
(3)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你如何看待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对国家出路的探索?
1. 本站所有内容未经许可不可转载!
4. 试卷库 > 上海市嘉定区2020年高考历史一模试卷

说明

1、直接打印:比较直观,基本上所见即所得;
2、导出word:可以下载来编辑,样式需微调,可修改;
3、在线答案:包含了题目和答案,低碳环保,推荐!
4、只看答案:只有答案及解析,页面较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