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池州市贵池区2019届九年级上学期历史开学考试试卷

年级: 学科:历史 类型:开学考试 来源:91题库

一、选择题(共22小题)

1、制作“历史年代尺”是学习历史的一种重要方法,下面这把“历史年代尺”展示了中国共产党80余年的奋斗历程。请你选出“历史年代尺”上与标号相对应的内容(    )

A . ①开天辟地    ②第五次反“围剿”失败    ③澳门回归 B . ①伟大转折    ②遵义会议      ③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C . ①开天辟地    ②长征开始      ③中共十五大召开 D . ①开天辟地    ②遵义会议      ③香港回归
2、

下图反映了某时期我国公私经济成分的比例情况,这种情况最早应出现(    )

A . 新中国成立后 B . 三大改造完成后 C . 大跃进运动时期 D . 人民公社化运动时期
3、联系与比较是学习历史的方法之一。下列关于遵义会议和十一届三中全会的相同点的论述中,正确的是(    )

①都是党的历史上的重大转折点

②都确立了毛泽东的领导地位

③都确定经济建设为党的工作重心

④都对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产生重大影响

A . ①② B . ①③ C . ②③ D . ①④
4、下图诗歌的创作背景是(    )

A . 抗日战争的胜利 B . 解放战争的胜利 C . 新中国的成立 D . 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
5、同学们在自主学习时搜集了一组我国领导人参与重大活动的照片。为这组照片确定一个最恰当的主题(    )

A . 人类命运  国际和平 B . 亚非崛起  民族独立 C . 制度演进  中国作用 D . 世界舞台  中国角色
6、回顾中国共产党走过的90多年的足迹,有些城市永载史册。我们依次选择上海、南昌、延安、深圳的理由是(    )

①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地

②中国对外开放的窗口

③人民军队的创建之地

④中共七大召开地

A . ①②③④ B . ①④③② C . ③④①② D . ①③④②
7、《走向丰衣足食的世界》一书中写道:“他在农业科学上的成就击败了饥饿的威胁,领导着人们走向丰衣足食的世界。”文中的“他”是指(    )
A . 焦裕禄 B . 邓稼先 C . 袁隆平 D . 钱学森
8、如图所示反映了新中国初期经济建设的成就。这些成就(    )

A . 主要分布在我国东南沿海地区 B . 使我国从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 C . 奠定社会主义工业化初步基础 D . 标志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
9、有学者评论:在《中美联合公报》中,尼克松作了一个让步,这或许是达成一项和解的最小让步。从长远来看,增进了世界和平的前景。尼克松的“让步”是指承认(    )
A . 《朝鲜停战协定》 B . 中国加入联合国 C . “一个中国”原则 D . 中国加入世贸组织
10、2018年5月28日,习近平在两院院士大会上高度赞扬我国一代又一代科学家都是“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的民族英雄。下列哪位科学家最能享此赞誉(    )
A . 袁隆平 B . 邓稼先 C . 侯德榜 D . 茅以升
11、下图显示、1972年中国与西方国家建交进入热潮,中国外交出现新局面。这一局面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 . 中美关系走向正常化 B . 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面临经济危机 C . 中国的综合国力提高 D . 中国坚持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
12、为加强政治和法制建设,保障人民的民主权利,1954年9月,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颁布,通过这部宪法的是(   )
A .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B .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C . 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 D . 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
13、近代以来中国的社会性质发生过不同的变化,下列事件促使中国社会性质发生变化的是(   )

①鸦片战争                 ②辛亥革命

③中国人民共和中国成立     ④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

A . ①②③ B . ②③④ C . ①②④ D . ①③④
14、“史论结合”是学习历史的基本要求。下列史实与结论对应不当的是(   )
A . 《双十协定》的签订,维护了国家的和平与稳定 B . 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我国开始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C . 1972年尼克松访华,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D . “四人帮”被粉碎,标志“文化大革命”结束
15、中华民族的发展历程中,中华儿女的精神品质不断激励着中国人民奋勇前进。将下列图片前的序号与相对应的精神品质前的字母符号连接,正确的一组是(   )

图片_x0020_1668679629

A . ①a;②b;③c B . ①b;②a;③c C . ①c;②a;③b D . ①c;②b;③a
16、某记者在报道中写道:“这是一个令人振奋的消息,标志着祖国大陆获得了统一,各族人民实现了大团结。”这则材料中的“消息”指的是(   )
A . 渡江战役的胜利 B . 开国大典的举行 C . 海南岛获得解放 D . 西藏和平解放
17、观察如图,从1949年到1970年促进我国粮食人均产量增加的原因有(   )

图片_x0020_346375745

①土地改革               ②农业社会主义改造

③人民公社化运动         ④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A . ①③ B . ②④ C . ③④ D . ①②
18、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下列政策解放了农村生产力,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的有(   )

①1950年土地改革          ②农业合作化

③人民公社化运动           ④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A . ①②③ B . ①②④ C . ①③④ D . ②③④
19、1958年,中国大地上出现了这样一种现象,全国大约出动9000万人,大搞“小(高炉)、土(土法炼钢、炼铁)、群(群众运动)”。小土炉、小高炉遍地开花,全民大炼钢铁运动在全国掀起。这一现象应该出现在下列哪一时期(   )
A . 土地改革时期 B . “一五计划”时期 C . “大跃进”运动时期 D . “文化大革命”时期
20、论从史出,史论结合是学习历史的基本原则。下面不符合这一原则的是(   )
A . 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推动了中国农业的发展 B . 设立深圳等四个经济特区→打开了对外开放的窗口 C . 香港、澳门回到了祖国怀抱→标志着祖国统一大业彻底完成 D . 1977年底恢复高校入学考试→促进了我国高等教育迅速发展
21、下表内容充分反映了(   )

A . 1990年以来,两岸关系才开始松动,民间交往的坚冰已打破 B . 任何外来的或内部的分裂中国的阴谋注定要失败 C . 实现祖国和平统一是两岸人民的共同愿望 D . 建国以来,中共一直主张和平统一台湾
22、下面两幅图片反映的历史事件是中国政府解决历史遗留问题的成功范例。它践行了(   )

图片_x0020_2084563860

A .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 .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C .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D . “一国两制”构想

二、填空题(共3小题)

1、在抗美援朝的一次战斗中,      为了保证潜伏部队的安全,被大火吞噬,壮烈牺牲;被称为“党的好干部”的      任兰考县委书记期间,带领人民治理灾害,身患癌症仍坚持工作,直到生命最后一息。
2、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在不同历史时期就“三农”,(农业、农村、农民)问题采取的措施。
(1)建国初期:      
(2)三大改造:      
(3)社会主义道路探索时期:      
(4)改革开放时期:      
3、新中国成立以来,社会主义建设取得辉煌成就。
(1)1954年一届人大通过了《      》,确立了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2)1964年我国成功爆炸第一颗      ,迈入了核大国行列。

三、判断题(共4小题)

1、1952年底,我国的土地改革基本完成,大量无地、少地农民获得了土地。(   )

改正:

2、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的伟大转折,标志着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

改正:

3、1955年,周恩来鲜明地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了日内瓦会议的圆满成功。(   )

改正:

4、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集中主要力量发展轻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   )

改正:

四、综合题(共3小题)

1、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探索前行,虽然出现过严重失误,但最终走上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让我们回顾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历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工业起步)

材料一: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

——毛泽东

(制度确立)

材料二:

(出现失误)

材料三:早稻亩产二万六千九百多斤,花生亩产一万多斤的高产“卫星”,从湖北省麻城县麻溪河乡和福建省南安县胜利乡的田野上腾空而起了。这是今年我国农业生产上又一件大喜事。

——1958年8月13日《人民日报》社论

(拨乱反正)

材料四:20世纪的最后20年,在世界的东方,中国进行了一场卓有成效的社会变革,解放了思想的中国人焕发出蓬勃的创造力,书写了一个时代最为传奇的一页。

——《复兴之路》解说词

(1)我国制定了哪一计划改变了材料一中的落后现象?
(2)材料二中的一组图片反映的是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起来的什么事件?
(3)我国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过程中,曾出现过严重失误。材料三反映的是哪一事件?
(4)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进行的“一场卓有成效的社会变革”指什么?
(5)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既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你从中得到怎样的认识?
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改革开放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经历了从经济到政治、从农村到城市、从对内改革到对外开放的发展过程。

材料一:分田到户、包产到户在那些已经使用机械生产的平原地区显然是倒退。因为单干就要废弃机耕,实行畜耕和人耕,而农业现代化的表现就是耕作机械化。但是,人少地多,干部分配不公,农民宁愿出力出汗也愿意分田到户。“从机耕到人耕,确实令人感到可笑,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却高涨起来了。”

——摘自任世江《高中历史课程专题解析》

材料二:

材料三:1984年3月24日,在福州召开工业会议期间,《福建日报》在头版头条位置发表了福建省55位厂长经理联合写给省委的一封信——“请给我们‘松绑’”。之后,《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红旗》杂志等媒体转发,从而引起了国内一场国企全面的放权运动。

——摘自长江网

材料四:中国宝安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1983年7月。公司成立以来,以“敢为天下先”的胆略和气魄,曾连创新中国第一家股份制企业、发行新中国第一张股票、第一张可转换债券、第一张中长期认股权证,成功策划武汉商场成为深交所第一家异地上市公司,首次通过证券二级市场控股上市公司上海延中实业,开办新中国第一个财务顾问公司安信财务等多项新中国第一。中国宝安成为目前深圳市最大的股票上市公司之一。

——摘编自百度百科

(1)请简明扼要地表述出材料一关于在平原地区实行“分田到户、包产到户”的两个基本观点。
(2)根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广汉县向阳乡人民公社冒险换牌的目的是什么?
(3)指出材料三中“松绑”的含义是什么?后来,我国大中型国有企业改革朝着怎样的方向发展?
(4)根据材料四,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宝安连创多项第一的原因。
3、从古丝绸之路到现今的“一带一路”,中国外交展示过灿烂辉煌,也经历过风霜雪雨。如今中国引领的新型国际关系之路,鲜明地体现了中国外交的传统智慧与天下情怀。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开拓与辉煌之路)

材料一:

(伤心与屈辱之路)

材料二:列强的炮火将昏睡自大的中国卷入世界,灭顶危机使中华民族开始认“夷”为师。为保祖宗基业,清王朝力图借西方之“长技”求强,求富,用西方科技挽回颓势。然而,黄海大战的硝烟宣告了这仅仅是垂暮者的一厢情愿。

材料三:20世纪的大幕拉开了,紫禁城依然巍峨庄严,但太和殿前却留下了中国在20世纪的第一年所遭受的国耻……一时间,中国的心脏插着的是八个国家的旗帜。人类进入近代以来,但没有哪个国家曾遭受过如此的屈辱,整个中国仿佛都被撕裂了。

——选自《复兴之路》解说词

(风雨之彩虹之路)

(1)依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朝对外交往频繁的原因。(说出两点即可)
(2)仔细分析材料一中的八幅图,结合所学知识,请归纳古代中外交往的特点。(揭示从路线、方式、政策三方面考虑)
(3)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请用一句话概括“列强的炮火将昏睡自大的中国卷入世界”的含义。
(4)材料三中的“国耻”是指哪一场战争?在这场战争中,请政府被迫签订了哪一屈辱条约?这一条约对中国的社会性质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5)请再举两例,材料四中未提到的改革开放以来的外交成就。
(6)通过学习中国外交的历史,谈谈对你的人生之路有何启迪(说出2点即可)
1. 本站所有内容未经许可不可转载!
4. 试卷库 > 安徽省池州市贵池区2019届九年级上学期历史开学考试试卷

说明

1、直接打印:比较直观,基本上所见即所得;
2、导出word:可以下载来编辑,样式需微调,可修改;
3、在线答案:包含了题目和答案,低碳环保,推荐!
4、只看答案:只有答案及解析,页面较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