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六安市霍邱县2018-2019年中考语文二模试卷
年级: 学科:语文 类型:中考模拟 来源:91题库
一、句子默写(共1小题)
①怒而飞, 。(《庄子(北冥有鱼)》)
②潮平两岸阔, 。(王湾《次北固山下》)
③ ,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行路难》)
④ ,自缘身在最高层。(王安石《登飞来峰》)
⑤ ,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范仲淹《岳阳楼记》)
⑥身不得, ,心却比, 。(秋瑾《满江红(小住京华)》)
同是评说三国风云人物,杜牧的《赤壁》中“ , ”两句,既写英雄也写美女,而辛弃疾的《南乡子(何处望神州)》中“ ? 。”几句则只写豪杰。笔法不同,但都意在怀古讽今。
二、基础知识综合(共1小题)
车窗外,雨洗过的茶场一片mò绿,像浓酣的水彩画。细看,密密点点的nèn芽在闪亮;古树老干黑得像铁;柳丝分外妖柔,随雨飘摇。
桃花,让我立即记起潘老师的体画诗“默看细雨湿桃花”,这个“湿”字透露了画家敏锐的审美触觉。湿,渲染了山林、村落,改变了大自然的色调,湿了的大自然的景色格外有韵味。
mò( )绿 nèn( )芽 色调( )
三、名著阅读(共1小题)
A连忙叫道:“师兄,不可下手!我有话说。”B听得,收住禅杖,两个公人呆了半晌,动掸不得。A道:“非干他两个事,尽是高太尉使陆虞侯分付他两个公人。要害我性命。他两个怎么不依他。你若打杀他两个,也是冤屈。”
四、综合性学习(共1小题)
[材料一]统编中小字《语文》课本中古诗文阅读量统计表(小学六年,初中三年)
版本 |
总数(篇) |
年平均数(篇) |
增长率 |
|||
小学 |
初中 |
小学 |
初中 |
小学 |
初中 |
|
2013版 |
69 |
64 |
11.5 |
21.3 |
79.7% |
93.8% |
2017版 |
124 |
124 |
20.7 |
41.3 |
聘书
兹聘请张梅老师为我校“古诗词诵读比赛”评委。
2019年5月5日
(甲)道是梨花不是,道是杏花不是。白白与红红,别是东风情味。
曾记,曾记,人在武陵微醉。
(乙)远远游蜂不计家,数行新柳自啼鸦。寻思旧事即天涯。
睡起有情和画卷,燕归无语傍人斜。晚风吹落小瓶花。
A.卜算子 B.浣溪沙 C.相见欢 D.如梦令
(甲)的词牌是 。 (乙)的词牌是 。
[材料二]电视节目《经典咏流传》用现代的唱法和曲调来演绎传统经典,将诗词文化与电视媒介有机结台,兼顾诗词文化的意境悠远和表现形式的通俗易懂。经典传唱人结合自身的音乐风格,将经典诗词转化为优美的歌曲,以现代人更喜阅乐见的方式,去学习诗词,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受到广大观众的一致好评。
上联:变形式演绎经典
下联:
五、现代文阅读(共2小题)
石缝间的生命
林希
石缝间倔强的生命,常使我感动得潸然泪下。
或者就是一簇一簇无名的野草,春绿秋黄,岁岁枯荣。它们没有条件生长宽阔的叶子,因为它们寻找不到足以使草叶变得肥厚的营养,它们有的只是三两片长长的细瘦的薄叶,那细微的叶脉告知你生存该是多么艰难;更有的,它们就在一簇一簇瘦叶下又自己生长出根须,只为了少向母体吮吸一点乳汁,便自己去寻找那不被觉察到的石缝。这就是生命。如果这是一种本能,那么它正说明生命的本能是多么尊贵,生命有权自认为辉煌壮丽,生机竟是这样地不可扼制。
或者就是一团一团小小的苦苦的蒲公英。它们的茎叶里涌动着苦味的乳白色的浆汁,它们的根须在春天被人们挖去当野菜吃。而石缝间的蒲公英,却远不似田野上的同宗生长得那样茁壮。它们因山风的凶狂而不能长成高高的躯干,它们因山石的贫瘠而不能拥有众多的叶片,它们的茎显得坚韧而苍老,它们的叶因枯萎而失去光泽只有它们的根竟似那柔韧而又强固的筋条,似那柔中有刚的藤蔓,深埋在石缝间狭隘的间隙里。生命就是这样地被环境规定着,又被环境改变着,适者生存的规律尽管无情,但一切的适者都是战胜环境的强者,生命现象告诉你,生命就是拼搏。
如果石缝间只有这些小花小草、也许还只能引起人们的哀怜;而最为令人感叹的,是在那石岩的缝隙间,还生长着参天的松柏,雄伟苍劲、巍峨挺拔。它们使高山有了灵气,使一切的生命在它们面前显得苍白逊色。它们的躯干就是这样顽强地从石缝间生长出来,扭曲地,旋转地,每一寸树衣上都结着伤疤。向上,向上,向上是多么地艰难。每生长一寸都要经过几度寒暑,几度春秋。然而它们终于长成了高树,伸展开了繁茂的枝干,团簇着永不凋落的针叶。它们耸立在悬崖断壁上,耸立在高山峻岭的峰巅,只有那盘结在石崖上的树根在无声地向你诉说,它们的生长是一次多么艰苦的拼搏。
如果一切的生命都不屑于去石缝问寻求立足的天地,那么,世界上就会有一大片一大片的地方成为永远的死寂,飞鸟无处栖身,一切借花草树木赖以生存的生命就要绝迹,那里便会沦为永无开化之日的永远的黑暗。如果一切的生命都只贪恋于黑黝黝的沃土,它们又如何完备自己驾驭环境的能力,又如何使自己在一代一代的繁衍中变得更加坚强呢?世界就是如此奇妙。试想,那石缝间的野草,一旦将它们的草子撒落到肥沃的大地上, A ;试想,那石缝间的蒲公英,一旦它们的种子,撑着团团的絮伞,随风飘向湿润的乡野, B ;至于那顽强的松柏,它本来就是生命的崇高体现,是毅力和意志最完美的象征,它给一切的生命以鼓舞,以榜样。
愿一切生命不至于因飘落在石缝间而凄凄切切,一切生命都敢于去寻求最艰苦的环境。生命正是要在最困厄的境遇中发现自己,认识自己,从而才能锤炼自己,成长自己,直到最后完成自己,升华自己。
石缝间顽强的生命,它既是生物学的,又是哲学的,是生物学和哲学的统一。它又是美学的,作为一种美学现象,它展现给你的不仅是装点荒山枯岭的层层葱绿,它更向你揭示出美的,壮丽的心灵世界。
①它们一定会比其它的花卉生长得更茁壮,更能经暑耐寒。
②它们一定会比未经过风雨考验的娇嫩的种子具有更为旺盛的生机,长得更显繁茂。
写给女儿的一封信
贾平凹
浅浅是我的女儿,从小就喜欢写诗,我只觉得好玩可爱,但从不鼓励她将来要当作家诗人。文坛上山高水远,风来雨去,人活得太累,并且我极不爱听文二代之说,这样的帽子很容易被戴上,既丑陋,又硌得脑袋疼。在二三十年里,我仅呵护她的上学,就业,结婚,指望着一切能安康平顺,岁月静美。等到她的两个孩子终于上小学了,家里没了零乱和嚣烦,有一日她送我烟酒还有几首诗,我才知道她其实还一直写诗,只是有的写在日历上,有的写在手机上,有的能念出来还没有写下来。
唉,诗这东西像种子一样,有土壤水分了就要拱土发芽,生叶抽枝的。我读了那些诗,觉得有意思,她说够不够发表水平,我说,就是够发表水平也不要发表,诗可以养人,不可以养家,安分过一般日子吧。
她是听我话的,生活得简单而安静,偶尔给我手机发一首诗。我对她的诗越来越辅导不了,以我的爱好,总是回复一句好或是不好,建议她给她认识的几个诗人发去让人家看看。此后很久的时间,她不再发诗给我,或许她觉得我老打击她,或许也觉得我真的不懂诗。后来我所知道的,是一些朋友认为她写的还好,竟替她把一些诗稿投给杂志,竟受到肯定,有了许多赞许的话。
人真是奇怪,受了鼓励,就像火山爆发一样,虽这火山上冰雪覆盖。这一点上她有点像我。
她现在已经不小了,说起来有父女的名分,实际上我是我,她是她,她早不崇拜我,我也无法控制她,何况诗是她的,与我毫不相关。她的诗在各种杂志上不断地发表,偶尔我读到了,也让我惊讶,你怎么有那么多的奇思妙想!那些句子是她这个年龄人的句子,是这个时代的句子,我是远远撵不上了,倒生出几多感叹和羡慕。
我曾经给许多人写过序,给许多书画展览、新书发布会站过位,而浅浅要作公开的诗人了,又出版第一本诗集,我却因别的事外出,不能到现场祝贺,就写几句话赠送她。我要说的是,既然一颗苗子长出来了,就迎风而长,能长多高就多高,不要太急于结穗,麦子只有半尺高结穗,那穗就成了绳头。培养和聚积能量是最重要的,万不可张狂轻能,设机迎合,警惕概念化、形式化,更不能早早定格,形成硬壳。作家诗人是一生的事,长跑才开始,这时候两侧人说好说坏都不必太在心,要不断向前,无限向前。
最后,我还要说:做好你的人,过好你的日子,然后你才是诗人。
读父亲信有感
贾浅浅
读到这封信的时候,他正在书房同别人说话。我坐在他的旁边。说不上来是感动还是悲伤,心头就像压着一块石头似的喘不过气来,我忽然哭出了声,眼泪汩汩地流着,像要接满桌前放着的那块凹石。
他侧着身子,看着我,声音柔软地说:你还读哭了?!我知道他有时还拿我当小孩一样,我也故意拽着他的袖子要把眼泪鼻涕往上抹。他嘿嘿地笑了,说是写了整整一个早上。在家里,我是最跟他没大没小的两个人。常常当着屋里屋外的人搂着他的脖子,揪的寿眉。着急的时候他会喊:不当当(方言,意为没大没小)。过后依然在电话里按我的要求用响亮的亲吻结束。是呀,“文坛上山高水远,风来雨去”,他怎么忍心让自己女儿活得辛苦呢。这几年只有自己做了母亲,才体会得出那其中的深意。“做好你的人,过好你的日子,然后你才是诗人”,这也许是全天下所有的父母对儿女的期待。
“诗可以养人,不可以养家,安分过一般日子吧。”像开出的莲,它却长在淤泥里。“长跑才开始,这时候两侧人说好说坏都不必大在心,要不断向前,无限向前。”这让我想起了他的创作,不就是这样吗。我划了根火桨,燃起一根烟夹在他的食指间,笑着说我想起了一句诗:“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他摇摇头说“好”。一朵兰花瓣,正悄悄落下。
(注)贾浅浅,作家贾平凹的女儿。贾浅浅的第一部诗集出版后举行首发式,贾平凹因故未能到场,但他提前给女儿写了一封信。贾浅浅读到信后,写了《读父亲信有感》。
女儿的成长 |
父亲的态度 |
小时候喜欢写诗 |
① |
② |
有意思,不要发表 |
诗作不断发表 |
③ |
④ |
写信祝贺 |
①人真是奇怪,受了鼓励,就像火山爆发一样,虽然这火山上冰雪覆盖。(从修辞的角度)
②他侧着身子,看着我,声音柔软地说:你还读哭了?(从描写的角度)
六、对比阅读(共1小题)
(甲)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拨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乙)余幼好书,家贫难致。有张氏藏书甚富。往借,不与,归而形诸梦。其切如是。故有所览辄省记。通籍(指做官)后,俸去书来,落落大满(堆满),素蟫(书中蛀虫)灰丝时蒙卷轴。然后叹借者之用心专,而少时之岁月为可惜也!
——(袁枚《黄生借书说》)
①不敢稍逾约
②益慕圣贤之道
③俟其欣悦
④家贫难致
⑤其切如是
①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②往借,不与,归而形诸梦。
七、作文(共1小题)
(提示与要求)①可以大胆选择你最能驾驭的文体进行写作。②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等。③抄袭是不良行为,请不要照搬别人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