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2020届高三下学期文综历史(全国Ⅰ卷)模拟考试试卷
年级: 学科:历史 类型: 来源:91题库
一、单项选择题 (共12小题)
1842—1846年英国对华商品输出情况
年代 | 输出总额(单位:英镑) |
1842 | 969381 |
1843 | 1456180 |
1844 | 2303619 |
1845 | 2394827 |
1846 | 1791439 |
二、非选择题 (共5小题)
材料 朱元璋出身贫寒,在参加农民起义之前,曾亲眼目睹了元朝官员的横征暴敛。明初刑律,包括律、令、诰和榜文四个方面。《大明律》多次修订,于洪武三十年正式颁行。此外,朱元璋还法外用刑,将旨意凌驾于《大明律》之上,编成《大诰三编》及《大诰武臣》,详尽地记载了有关惩治贪污、打击豪强以及防止百姓流亡的事例和律令。其中,列有不少酷刑,如凌迟、剥皮、枭首、抽肠、阉割、挑膝盖和族诛等,当时,法外刑讯的机构是臭名昭著的锦衣卫。这一皇家的特务机关避开三法司,直接对皇帝负责。它可以任意捕人,加以拷讯、杀害。还实行廷杖,在殿廷上公开杖责因进谏而触怒皇帝或有过失的大臣。《大明律》规定:凡是贪赃白银60两者,皆枭首示众,并处以剥皮之刑。朱元璋还别出心裁地在府州县衙门的左面特建“皮场庙”,贪官枭首后均剥皮实草,置于官府公座两旁,作为后任官员的前车之鉴。
——摘编自安震《千秋兴亡》
材料 早在1816年,英国最早的和平主义团体伦敦和平协会便已诞生,而和平主义真正大范围地在英国风行则是在一战后。战争给英国造成的巨大的经济损失以及“一代最有才华和最具创造力的青年”的死去,在每一个人的心中都投下沉重的阴影,厌战、反战的情绪在英国乃至欧洲弥漫。这种朴素的心理诉求,使得和平主义再度被召唤,诸多和平主义者及一系列和平主义组织大量涌现,其支持者也不断增加。进入30年代,随着经济危机爆发、德国法西斯化和国际局势的日趋紧张,群众厌战追求和平的呼声也更加高涨。战争的阴云正在聚集,英国是否要重整军备,防范侵略?这成为重大的政治问题。大多数政治家此时都持和平主义立场,他们虽然反对纳粹的黩武政策,却希望用绥靖手段来安抚希特勒,因此,反对重整军备。鉴于时局的恶化,保守党从1935年起开始进行有限度的重整军备。尽管保守党重整军备是半心半意的,其政策核心是绥靖主义,但这些半心半意的的军备措施仍然发挥了作用,在二战初期帮助英国渡过了难关。
——摘编自钱乘旦、许洁明《英国通史》
材料 新中国建立后,董必武作为政务院副总理负责新中国的立法工作。他根据马克思主义关于国家和法的学说,结合我国法制建设的具体实际,提出许多独创性的见解。1956年董老在党的八大上向全党提出“党中央号召公安、检察、法院和一切国家机关,都必须依法办事”的号召。董老认为党的政策与法律在本质上是一致的,要防止把二者对立起来,只按照法律规范办事而忽略党为保证法律实施而制定的政策,因为法本质上是国家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党的政策比法律更具有时代性、灵活性,且政策可以弥补法律的滞后性和原则性。他认为,培养全民的法律意识,对于健全人民民主制度,巩固人民民主专政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必须对群众加强法律的宣传教育。董老在论述民主法制建设的问题时,强调了人民在法制建设当中的重要性。坚持人民主权、人民当家作主,是法制建设必须贯穿始终、坚持到底的重要原则。
——摘编自陈泽平《论董必武法学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的内在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