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2021-2022学年六年级下册语文第3课《古诗三首》同步练习

年级: 学科: 类型:同步测试 来源:91题库

一、基础知识(共8小题)

1、对《十五夜望月》这首诗的理解不恰当的是(    )。
A . 诗的开篇描绘出十五夜的明朗素洁的景象,为下文写秋思作铺垫。 B . “冷露无声湿桂花 ”中的“桂花”,固然是写庭院中的桂花,但又可联想到神话故事里的月中桂树、吴刚、嫦娥等,诗的意境十分悠远。 C . 诗的最后一句写“秋思落谁家”,一个“落”字,用得十分妥帖新奇,给人以动的形象感觉,仿佛愁思在随银月的清辉,一起洒落人间。 D . 诗人运用形象的语言,优美的想像,渲染了元宵佳节望月的特定的环境气氛,悠然不尽的结尾,将别离思聚的情思,表现得非常委婉动人。
2、下列读音有误的一项是(  )
A . 栖(xī) B . 冷(lěng)露 C . 秋思(sī)
3、下列诗句节奏划分错误的一项是(   )
A . 中庭/地白/树栖鸦 B . 冷露/无声/湿桂花 C . 今夜/月明人尽/望 D . 不知/秋思/落谁家
4、下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 中庭:即庭中,庭院中。 B . 地白:白色的地面。 C . 冷露:秋天的露水。 D . 秋思:秋天的情思,这里指怀人的思绪。
5、《十五夜望月》中其意境与李白的诗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最相近的是(   )
A . 中庭地白树栖鸦 B . 冷露无声湿桂花 C . 今夜月明人尽望 D . 不知秋思落谁家
6、下列诗句所写内容与传统节日无关的一项是(  )。
A .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杜牧《清明》) B .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赵师秀《约客》) C .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D .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王安石《元日》)
7、默写填空。
(1)      ,脉脉不得语。
(2)《迢迢牵牛星》中描写织女美丽而勤劳的诗句是:            
(3)《十五夜望月》中与李白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有异曲同工之妙,描绘月光皎洁的诗句是:            
(4)《寒食》中运用双重否定的句式,描写全城皆沉浸于浓郁春意之中的诗句是:            
8、比一比,组一组。

        脉            

        泳            

二、阅读理解(共2小题)

1、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 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1)你知道这首诗写得是什么节日的事吗?当时有什么风俗?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3)人们写文章表达思念情感时引用上面诗句最多的是哪一句?
2、课内阅读。

寒  食

[唐]韩翃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1)诗歌描写的情景有一个时间推移,第一、二句写      ,第三、四句写            则是转折。
(2)诗歌第一句中的“无处不”可不可以改为“处处都”?为什么?
(3)诗歌第三、四句中的哪个字用得妙?为什么?
(4)你知道寒食节有哪些习俗吗?

三、综合表达(共2小题)

1、品析句子。
(1)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这两句诗使我想起      的故事,类似的诗句还有“      ”。

(2)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这两句诗运用的修辞方法是      ,描写了      

(3)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这两句诗借            ,表达了      

2、将下面的诗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2)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3)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4)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1. 本站所有内容未经许可不可转载!
4. 试卷库 > 部编版2021-2022学年六年级下册语文第3课《古诗三首》同步练习

说明

1、直接打印:比较直观,基本上所见即所得;
2、导出word:可以下载来编辑,样式需微调,可修改;
3、在线答案:包含了题目和答案,低碳环保,推荐!
4、只看答案:只有答案及解析,页面较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