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上册语文期末复习专题:08 古诗文阅读

年级: 学科: 类型:同步测试 来源:91题库

一、文言文阅读(共10小题)

1、课外阅读。

曹冲称象

    曹操得巨象。欲知其轻重,不能称。操之幼子名冲,告操曰:“置象于船上刻其水痕所至。去象,将他物积载船中,使水及原痕。复称他物,则象重可知矣。”

(1)解释下列句子中画线的词。

知其轻重。      

使水原痕。      

(2)“欲知其轻重”中的“其”指的是      
(3)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

置 象 于 船 上 刻 其 水 痕 所 至。

(4)曹冲想出了什么好办法称出大象的重量?
2、读下面的文段,完成练习。

    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_______石_______瓮_______之,水迸,儿得活。

(1)将下面的词语准确地填入文中的横线上。

破    持    击

(2)给下面加下划线的多音字选择正确读音。(填序号)

水中(    )①méi    ②mò

Ⅱ儿活(    )①de    ②dé

(3)照样子,用组词的办法理解文言词语。

群:一群。

戏:          没:          众:          石:      

(4)照样子,用现代词语解释文言词语。

足:脚。

登:          去:      

(5)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5)
A . “群”“一登瓮”中的“儿”都是指落水的那个儿童 B . 得活”,这里的“儿”是指司马光 C . 皆弃去”,这里的“众”是指除司马光和落水儿童以外的人
(6)一个小孩跌入瓮中,司马光是怎么做的?用波浪线在文中画出来,并说说它的意思。
3、专项阅读。(学习带着问题默读,理解文章的意思)

雪人

    大雪之后,庭中积雪数寸。群儿偕来 , 堆雪作人形,目张 , 口开,肢体臃肿 , 趺坐如僧。有顷 , 日出雪融。雪人亦消瘦,渐化为水矣。

【注释】①偕(xié)来:都来,一起来。②臃(yōng)肿:肥大而笨拙,不灵活。③趺(fū)坐;盘腿而坐。

(1)请把文中描绘雪人形象的句子画上横线。
(2)说说下列词语的意思。

①目张:            ②有顷:       

(3)我知道这篇文章写的是(    )。 (3)
A . 雪后,孩子们打雪仗的场景 B . 雪后,孩子们堆雪人的场景
4、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道边苦李

    王戎七岁,尝(曾经)与诸小儿游(游玩),看道旁李树多子折枝,诸(各位)儿竞(争着)走取之,唯(只有)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旁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确实这样)。

(1)读画线的句子,在需要停顿的地方标上“/”。
(2)根据文中括号里的注释,给句子选择恰当的解释。

①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      

A.王戎七岁时,尝试着跟小伙伴们游玩。

B.王戎七岁时,曾经和小伙伴们一起去游玩。

C.王戎七岁时,曾经和小伙伴们一起去游泳。

②看道旁李树多子折枝。      

A.(他们)看见路边上李树结了很多李子,把树枝都压弯了。

B.(他们)看见路边上李树结了很多李子,把树枝都压断了。

C.(他们)看见路边上李树结了很多子,把树枝都压弯了。

(3)用横线画出文中说明王戎不去摘李子的原因的句子,再用自己的话总结一下。
5、阅读古文,完成练习。

龟兔竞走

    龟与兔竞走。兔行速,中道而眠;龟行迟,努力不息。及兔醒,则龟已先至矣。

(1)这个故事是讲            的故事。故事的结果是      赢了。
(2)你从这个故事中受到什么启发?
6、阅读古文,完成练习。

    今日天阴 , 晓雾渐浓,细雨如丝。天晚雨止 , 风吹云散,明月初出。

【注】①今日:今天。②天阴:天空阴沉。③晓:早晨,清晨。④渐:逐渐。⑤止:停。

(1)先用“/”为下面的句子划分停顿,划六处,然后有节奏地读一读。

今日天阴,晓雾渐浓,细雨如丝。天晚雨止,风吹云散,明月初出。

(2)解释划线的字词。

①今日天阴,晓雾渐浓,细雨丝。

晓雾:      ;如:      

②天晚雨止 , 风吹云散,明月初出

雨止:      ;初出:      

(3)本文描写雨前情景的句子是:      。描写雨中情景的句子是:      。描写雨后情景的句子是:      
(4)本文描写的雨是(    ) (4)
A . 暴雨 B . 大雨 C . 中雨 D . 小雨
7、阅读古文,完成练习。

董遇谈“三余”勤读

    人有从学者,遇不肯教,而云“必当先读百遍”。言:“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从学者云:“苦渴无日。”遏言:“当以三余。”或问“三余”之意。遇言:“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也。”

(1)对“或问‘三余’之意”中“或”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1)
A . 也许 B . 有的人 C . 或者 D . 有时
(2)以下翻译错误的一项是(    ) (2)
A . 人有从学者,遇不肯教。翻译:有个人向董遇请教,董遇不肯教。 B . 遇言:“当以三余。”翻译:遇到他说:“应当用‘三余’的时间。” C .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翻译:读书一百遍,它的意思自然显现出来了。 D . 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也。翻泽:冬天是一年的农余时间(可以读书),夜晚是白天的多余时间(可以读书),阴雨天是农时的空余时间(可以读书)。
(3)读了文章,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8、阅读古文,完成练习。

    菊花盛开,清香四溢。其瓣如丝,如爪。其色或黄、或白、或赭、或红,种类繁多。性耐寒,严霜既降 , 百花零落 , 惟菊独盛。

【注】①溢(yì):原义是水漫出来,这里是流出、散发的意思。②赭(zhě):红褐色。③耐:受得住,禁得起。④既降:已经降临。既:已经。降:降临。⑤零落:凋零、凋谢。⑥惟:只有。

(1)给下列字选择正确的意思。

①其:          A.它的    B.他们    C.那个

②如:          A.依照、顺从    B.像,相似    C.比得上,及

③或:          A.有的    B.或许    C.稍微

(2)作者从                        四个方面描写了菊。表达了作者对菊花的            之情。
(3)为了写菊耐寒的特性,作者用了      的修辞手法,“百花”指的是      
(4)最后一句的意思是:菊花生性很耐严寒,当严霜降临的时候,其他的花都凋谢了,只有菊花依然盛开。赞美了菊花      的精神。
9、读《守株待兔》,回答问题。

    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注释】①株:树桩露出地面的树根。②走:跑。③来(liě):古代的一种农具,形状像木叉。④冀(jì):希望。⑤而身为宋国笑:而他自己却被宋国人嘲笑。

(1)“宋人有耕者”中的“耕者”指的是      的人。
(2)根据注释想想《守株待兔》一文的大致意思,然后用横线画出兔子是怎么死的句子,用波浪线画出最能体现耕者愚蠢的句子。
10、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郑人买履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1)下面加点的“度”,读音不同,意思也不同。根据你的理解,选择合适的解释。(4分)

①量好的尺码  ②测量

其足(    )          吾忘持(    )

(2)翻译句子。

①何不试之以足?

②宁信度,无自信也。

(3)文中多次出现“之”字,读句子,写出“之”的意思。

①而置其坐        

②反归取        

③何不试以足        

二、诗歌鉴赏(共13小题)

1、阅读下面的古诗,然后回答问题。

夜泛西湖

[宋]苏载

无边水茫茫,

荷花夜开风露香。

渐见灯明出远寺,

更待月黑看湖光。

注释:①泛:漂浮,泛舟。②菰(gū):生长在浅水里的草本植物,开紫红色的花。③蒲(pú):香蒲,一种草本植物。

(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1)
A . 这首诗的前两句写菰蒲无边,湖水茫茫,荷花夜开,清香扑鼻 B . 这首诗写的是月落之时的西湖夜色 C . 这首诗与《饮湖上初晴后雨》不同,给人清新、雅淡、恬静的美感
(2)从这首诗的哪一句可以看出船正在行进之中?请写在下面。
2、课外阅读。

登飞来峰

宋  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1)这首诗中正面写飞来峰高的诗句是“     ”;侧面写飞来峰高的诗句是“     ”。(    ) (1)
A . 闻说鸡鸣见日升、飞来山上千寻塔 B .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2)这首诗处处写景,又另有所指,如“浮云”既是实写眼前景     , 又比喻     。(    ) (2)
A . 千寻塔的最高层、政治上的最高决策层 B . 千寻塔的最高层、山的最高处
(3)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 (3)
A . 为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而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进取精神。 B . 心中有着愤怒和不甘的情绪。
3、课外阅读。

游山西村

宋  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1)头两句诗中的“莫笑”“足”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多选) (1)
A . “足”字写出农家的盛情,也表达出诗人的满足。 B . “莫笑”突出了诗人对农家生活的赞赏。 C . 这两个字表现了诗人依恋不舍的心情。
(2)“丰年留客足鸡豚”的正常语序应为( ) (2)
A . 丰年留客鸡豚足 B . 丰年留客足豚鸡 C . 丰年鸡豚足留客
(3)诗中广为传诵的名句是(    ) (3)
A .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B .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C .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4)选择诗句填空。

A.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B.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C.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D.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①本诗中写出丰收的年景和农民热情好客的一句是(    )

②描绘乡村社日前夕热闹情景的句子是(    )

③写作者主观心境的句子是(    )

(5)本诗的线索是     , 全诗句句紧扣“     ”字来写,因而主线突出又层次分明。(   ) (5)
A . 游踪;游 B . 所见;游 C . 所感;游
4、阅读古诗,完成练习。

望天门山

唐________

天门________江开,

碧水东________。

两岸青山________,

________一片日边来。

(1)把古诗作者及内容补充完整。

望天门山

      

天门      江开,

碧水东      

两岸青山      

      一片日边来。

(2)这首诗中,诗人用哪些动词写出了天门山一带的雄奇阔远?(    ) (2)
A . 断    开 B . 流    回 C . 出    来
(3)用“/”给诗歌划分出朗读节奏,并试着读几遍。
(4)请用自己的话说出前两句的意思。
(5)试着画出天门山的奇景。(提示:回忆一下诗中都有哪些具体的景物)
(6)根据李白写山水的诗句,选择相对应的古诗题目。

A.《独坐敬亭山》    B.《早发白帝城》    C.《望庐山瀑布》

①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②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③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5、课外阅读。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1)先写出下划线字的意思,再写出诗句的意思。

乡为异客,每佳节倍思亲。

独:           异:           逢:      

句意:      

(2)“遥”字让我体会到      ,“少一人”少的是      
(3)读了这首古诗,我体会到了诗人的________思想感情。(   ) (3)
A . 喜爱秋天 B . 思念家乡和亲人 C . 喜欢登高望远
(4)假如你是王维的兄弟,在重阳节这天,你想对远在他乡的王维说些什么呢?
6、把诗句补充完整,并回答下面的问题。

采莲曲

(唐)王昌龄

荷叶罗裙一色裁,

芙蓉向脸两边开。

      

      

诗人看到了:      

诗人听到了:      

7、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山居秋瞑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1)这首诗的作者是      代诗人      。描写的是      季的景色。
(2)诗句“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以动衬静、声色相间运用得十分巧妙。其中“动”指的是      ,“静”指的是      ,“声”指的是      ,“色”指的是      
(3)对诗歌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 (3)
A . “空山”是指山中植被都消失了,“晚来秋”是说气候炎热,秋天来晚了。 B . 最后两句点明了山间是王孙们的心志所在。 C . 全诗反映了诗人高洁的情怀和对理想的追求。
8、补充诗句,完成练习。

所见

牧童骑___________,___________振林樾。

意欲捕___________,___________闭口立。

(1)补全古诗。
(2)牧童“闭口立”的原因是      (用诗中原句回答)。
(3)全诗刻画了一个(   )的小孩儿形象。 (3)
A . 工于心计 B . 调皮捣蛋 C . 天真烂漫
9、补全古诗《夜书所见》,完成习题。
(1)补全古诗《夜书所见》。

夜书所见

萧萧梧叶送            秋风动客情。

      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      

(2)这首诗写的是什么季节的景色?
(3)本诗题目的意思是      
(4)这首诗是      代诗人      所作,抒发了诗人在秋天思念      的思想感情。
(5)诗中“挑”的意思是      ,“促织”就是      。作者看到      ,料想      ,由此想起了自己的家乡和童年。
(6)本诗中,表现作者想象的诗句是“            
10、阅读古诗,完成练习。

秋月

(宋)程颢

清溪流过碧山头,空水澄鲜一色秋。

隔断红尘三十里,白云红叶两悠悠。

(1)“溪流过山头”,诗句中划线字解释错误的是(    ) (1)
A . 清:冷清 B . 碧:碧绿 C . “碧”指山上树木葱茏、苍翠欲滴
(2)“空水澄鲜一色秋”中,“空水”的意思是      ,“澄鲜”的意思是      
(3)下面对诗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3)
A . 三十里:十五公里 B . 悠悠:悠闲自在的样子 C . 一色秋:溪水和秋天融为一色
(4)“隔断红尘三十里,白云红叶两悠悠”,写出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5)作品题为“秋月”,文中却没有一个“月”字,作者是如何表现秋月主题的?
11、把下列古诗补充完整,并完成练习。

早发白帝城

朝辞白帝                         一日还。

两岸猿声                         万重山。

(1)补全古诗。
(2)这首诗的作者是      朝诗人      ,被后人誉为      
(3)写出下列字在诗中的正确读音。

             还              重      

(4)《望天门山》也是这首诗的作者写的,诗的后两句是:
12、根据对古诗的理解填空。

饮湖上初晴后雨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1)这首诗的作者是        代诗人       ,诗歌写了西湖        和       的景象,还以      比西湖,形象地写出了      的美,表达了作者      的思想感情。

(2)下列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2)
A . 首句描写西湖晴天水光。潋滟突出水波荡漾,波光粼粼的状态。 B . 次句描写雨中的山色,空蒙勾勒出西湖周围群山朦胧的景象。 C . 最后两句将西湖比作西子,特别强调了西湖晴天山色尤其秀美。 D . 诗人在诗中抒发自己的感情,表达了对西湖的喜爱之情。
13、阅读下列诗句,回答问题。

山行

远上寒山石径斜,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1)这首诗的作者是(    ) (1)
A . 宋·叶绍翁 B . 唐·杜牧 C . 宋·苏轼
(2)诗中“坐”的意思是(    ) (2)
A . 乘;搭 B . 背对着某一方向 C . 因为
(3)“           ”应填的诗句是(    ) (3)
A . 白云生处有人家 B . 白云深处有人家 C . 江上秋风动客情
(4)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感情(    ) (4)
A . 对深秋山林美景的喜爱 B . 对祖国的热爱 C . 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
1. 本站所有内容未经许可不可转载!
4. 试卷库 > 三年级上册语文期末复习专题:08 古诗文阅读

说明

1、直接打印:比较直观,基本上所见即所得;
2、导出word:可以下载来编辑,样式需微调,可修改;
3、在线答案:包含了题目和答案,低碳环保,推荐!
4、只看答案:只有答案及解析,页面较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