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下学期语文课文第四单元第11课《十六年前的回忆》同步练习
年级: 学科: 类型:同步测试 来源:91题库
一、积累运用(共9小题)
pì jìng |
yú lè |
kǒng bù |
mó guǐ |
fěi tú |
|
|
|
|
|
shū jí |
chōu tì |
jù liè |
mián páo |
jú shì |
|
|
|
|
|
残暴 含糊 安宁 可惜 占据 坚决
模糊 残酷 坚定 安定 惋惜 占领
—— —— ——
—— —— ——
待了一会儿,父亲才回答:“不要了就烧掉。你小孩子家知道什么!”
在我们面前,他是一个慈祥而并不 的父亲。局势越来越 ,父亲的脸上总是一副 的神情。面对凶恶的敌人,父亲保持着他惯有的 态度,即使面对 拷打,他也要 党的机密。
《十六年前的回忆》是作者 回忆父亲 所写的文章。文章按照 顺序,回忆了 、 、 、 四个时间段发生的事,歌颂了革命先烈 的伟大精神和面对敌人 的高尚品质,表达了作者对父亲的革命精神的 和对父亲深深的 。
“魔”字用部首查字法应先查 部,再查 画;用音序查字法应先查 ,再查音节 。“魔”字在字典里的解释有:①宗教或神话传说中害人性命、迷惑人的恶鬼,比喻邪恶的势力。可组词: 、 ;②不平常,奇异的。可组词: 、 。
李大钊同志不幸被捕,全家人心情十分 。他在敌人面前 镇定,有时据理力争,有时用 进行无声的反抗。1927年4月28日,李大钊同志被害,人们万分 。
《十六年前的回忆》是李大钊先生的女儿 在父亲被害 周年纪念日写的一篇 。文章按 、 、 、 的顺序叙述了李大钊被害的全过程,表现了革命先烈 的崇高品质。
二、阅读理解(共2小题)
李大钊是这样教育子女的
李大钊父母早逝,由祖父李如珍一手带大。祖父管教很严,不准他外出去看赌博,更不许他骂人、打架,否则就要受到种种处罚。如此严格的家教,对李大钊的影响很深。李大钊自己做父亲后,从祖父的家教中受到启发,同样对子女进行严格的教育。扫雪就是他教子实践中的一则小故事。
一年冬天,下了很大的雪。李大钊对他的儿女们说:“雪下得多大啊,你们快拿着扫帚到院子里去扫雪。要高兴的话,堆个大雪人也好。”孩子们的外祖母心疼孩子:“天这么冷,你还叫孩子们去扫雪,要是冻病了怎么办?”李大钊笑着说:“孩子应当从小养成吃苦的习惯,免得长大了什么也不会做。身体经常活动,也会增强抵抗力。呆在家里不动弹,就更怕冷了。”说完,他和孩子们拿了簸箕与扫帚,走到院子里。他一面扫雪,一面对孩子说:“将来谁也不能当寄生虫,谁要是不劳动,谁就没有饭吃!”孩子们边扫雪,边听父亲讲新奇的故事,一点儿也不觉得冷,反而越扫越有劲……
处罚—— 严格—— 新奇——
在法庭上,我们跟父亲见了面。父亲仍旧穿着他那件灰布旧棉袍,可是没戴眼镜。我看到了他那乱蓬蓬的长头发下面的平静而慈祥的脸。
“爹!”我忍不住喊出声来。母亲哭了,妹妹也跟着哭起来了。
“不许乱喊!”法官拿起惊堂木重重地在桌子上拍了一下。
父亲瞅了瞅我们,没有说一句话。他的神情非常安定,非常沉着。他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这个力量就是他平日对我们讲的——他对于革命事业的信心。
慌张—— 凶狠——
①这两句话是对父亲 和 的描写。
②父亲“没戴眼镜”“乱蓬蓬的长头发”是因为
③从“平静”和“慈祥”两个词语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
三、语言表达(共2小题)
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与开头是首尾呼应的关系,这样写使文章更加紧凑,作者对父亲的怀念也更为深厚和浓重。请你用首尾呼应的写法完成练习。
题目:风雨真情
开头:风雨中,那把倾斜的伞遮在我的头顶。我们的深厚友谊在风雨中织就。
结尾:
在法庭上,我们跟父亲见了面。父亲仍旧穿着他那件灰布旧棉袍,可是没戴眼镜。我看到了他那乱蓬蓬的长头发下面的平静而想祥的脸。()爹()我忍不住喊出声来()母亲哭了()妹妹也跟着哭起来了()
()不许乱喊()法官拿起惊堂木重重地在桌子上拍了一下()
父亲瞅了眼我们,没有说一句话。他的神情非常安定,非常沉着。他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这个力量就是他平日对我们讲的——他对于革命事业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