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统编版(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第1单元第3课《古诗三首》同步练习

年级: 学科: 类型:同步测试 来源:91题库

一、积累运用(共7小题)

1、辨字组词。

           暮           帝           侯      

           幕           啼           候      

2、字正腔圆读古诗。(将错误的读音画去)

中庭/地白/树栖(xī qī)      鸦(yā  yá )      

冷(lěn  lěng )      露(lù  lòu)      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jìn  jìng )      望,

不知/秋思(shī  sī)/      落谁家。

3、走进《十五夜望月》。
(1)作者在诗中描述了      这些景物。“秋思”一词告诉我们,诗人描写的是      天的景物。
(2)“秋思”是一种清冷、孤寂,思念感怀的情绪,这从诗中的                  等词可以看出。“不知秋思落谁家”的疑问,我们很难作出具体的回答,但通过读诗,我们可以想象到有一个人一定是思绪满怀的,他就是      
4、读拼音,写词语。

kū qì

qī xī

xiān xì

wū yā

zhū hóu

piān zhānɡ

      

      

      

      

      

      

5、看图完成练习。

读完《十五夜望月》,欣赏着美丽的月色,我不由得联想起含“月”字的成语:                        

6、将下面的诗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2)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3)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4)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7、理解课文内容填空。
(1)《迢迢牵牛星》这首诗取材于我国古代      的神话传说,它写的虽然是天上的事,反映的却是现实的生活。人们常用这一神话比喻      。这首诗中,有一个很关键的过渡性句子,它既是前因又是后果,这个句子是      
(2)《寒食》一诗中形象而生动地描绘出寒食时节长安的明媚春光的诗句是      
(3)《十五夜望月》的第一联中能照应题目“望月”的景物是      ,通过听觉觉察到的景物是      

二、诗歌鉴赏(共4小题)

1、阅读《迢迢牵牛星》,回答后面的问题。

迢迢牵牛星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1)这首诗取材于我国古代      的神话传说,它写的虽然是天上的事,反映的却是现实的生活。人们常用这一神话比喻       
(2)这首诗中,有一个很关键的过渡性句子,它既是前因又是后果,这个句子是      
(3)这首诗在刻画织女时,并没有孤立静止地去写她的思想活动,而是通过            来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显得含蓄深沉,极富艺术感染力。
2、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 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1)你知道这首诗写得是什么节日的事吗?当时有什么风俗?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3)人们写文章表达思念情感时引用上面诗句最多的是哪一句?
3、课内阅读。

寒  食

[唐]韩翃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1)诗歌描写的情景有一个时间推移,第一、二句写      ,第三、四句写            则是转折。
(2)诗歌第一句中的“无处不”可不可以改为“处处都”?为什么?
(3)诗歌第三、四句中的哪个字用得妙?为什么?
(4)你知道寒食节有哪些习俗吗?
4、课内阅读。

十五夜望月

[唐]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1)第一句中的“地白”、“树栖鸦”分别从      觉和      觉的角度来写景的,“树栖鸦”巧妙地烘托了月夜的      
(2)“冷落无声湿桂花”中的“冷”表现了诗人      的心境;“桂花”既指庭中的桂花,又让人联想到      
(3)如果把“不知秋思落谁家”中的“落”字改成“在”,行不行?为什么?
1. 本站所有内容未经许可不可转载!
4. 试卷库 > 人教统编版(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第1单元第3课《古诗三首》同步练习

说明

1、直接打印:比较直观,基本上所见即所得;
2、导出word:可以下载来编辑,样式需微调,可修改;
3、在线答案:包含了题目和答案,低碳环保,推荐!
4、只看答案:只有答案及解析,页面较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