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2018-2019学年三年级下册语文第3单元第12课《一幅名扬中外的画》同步练习
年级: 学科: 类型:同步测试 来源:91题库
一、基础题(共6小题)
niān | dié | zhuì | jiān |
| 蝴 | 落 | 难 |
yǐ | zhèng | sè | tán tè |
仗 |
| 羞 |
|
①我断定这件好事可能是刘强做的。
②吴老师病好后,又陆续做我们的班主任。
③气象台预报说下午雪就停了,到了下午,雪突然停了。
④放学后,同学们连续的从教室里走出来。
清明上河图 年的历史了,这幅画场 ,高 ,画的是北宋都城汴梁热闹的场面。画上的人物,就有 个。
都 dū 传 chuán 铺 pù
dōu zhuàn pū
A.不但……而且…… B.或者……或者……
C.只要……就…… D.因为……所以……
① 有付出, 会有收获。
②赵州桥 坚固, 美观。
③星期天,我 去爷爷家, 去姥姥家。
④ 德国法西斯要打到村子了, 科利亚要把东西埋起来。
风尘 | 来 往 |
形态 | 餐 宿 |
兼程 |
二、现代文阅读(共3小题)
画上的街市可热闹了。街上有挂着各种招牌的店铺、作坊、酒楼、茶馆……走在街上的,是来来往往、形态各异的人:有的骑着马,有的挑着担,有的赶着毛驴,有的推着独轮车,有的悠闲地在街上溜达。画面上的这些人,有的不到一寸,有的甚至只有黄豆那么大。别看画上的人小,每个人在干什么,都能看得清清楚楚。
画面上的这些人,有的不到一寸,有的甚至只有黄都那么大。
乐山大佛
我国有一座世界上最大的石刻弥勒佛坐像,这就是四川乐山大佛。它修凿在凌云山的临江山岩上,与乐山城隔水相望。
乐山大佛形象生动,气魄雄伟。佛像坐东面西,双眼似睁似闭,面容慈祥,双手扶膝,安然端坐。整个造型比例匀称,体态庄严。它高71米,仅头部就有10米宽,双肩的距离为28米,耳长7米,耳朵里可以藏进几个人,一只脚背上竟可以站一百多人。佛像的头颈背后,筑有完善而巧妙的排水系统,使佛像免受山洪冲蚀。这座石刻大佛被人们誉为世界艺术珍品。
乐山大佛在唐代开始修凿,人们爬上高山峻岭,攀登悬崖峭壁,一锤锤地凿,一刀刀地刻,整整花了90年的时间才凿刻完工。佛像经过一千多年的风霜雨露,至今仍然身形完好,端坐安详。
解放后,政府多次拨款维修乐山大佛。现在每天来这里的中外游客络绎不绝,人们登上凌云山峰,无不赞叹这尊举世无双的大佛坐像。
乐山大佛高 米,仅头部就有 米宽,双肩的距离为 米,耳朵里可以藏进几个人,一只脚背上竟可以站 人。从这些数字中,我们能感受乐山大佛 。
①从“高山峻岭”“悬崖峭壁”,我们可以想象当时修凿大佛 。
②“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
请用上划线词语,仿照这句话,写一个关于乐山大佛的句子。 。
民艺一绝——南阳烙画
河南南阳是历史文化名城,底蕴深厚。南阳有“三宝”——烙画、玉雕、《出师表》,“烙画”位居其首,蜚声海内外。
烙画,亦称烙花、烫花、火笔画、“火针刺绣”。它是利用碳化原理,通过控温技巧,用温度在摄氏三百至八百度之间的铁笔烙烫。
百闻不如一见。一次偶然的机会,我亲自观看了烙画师们制作的过程。他们先在板材上用铅笔设计好图样,然后用较细的烙笔勾烙上线条,并擦掉铅笔的痕迹。最后是上色,遵循一定顺序,根据作品需要,有的不施任何颜料,只用白描技法勾勒线条,用西画素描的黑、白、灰来烘色;有的以烙为主,套彩为辅,在竹木、宣纸或丝绢等材质上勾画烘烫作画。看他们的作品,或线条流畅,如行云流水;或凝色浑实,敦厚拙朴;或色调清爽,云淡风轻;或虚实相应,层次明晰……给人一种强烈的艺术效应。恍惚间,我的眼前出现了一幅幅南阳烙画的艺术长廊,它们越过眼前,穿越历史,回到了千年以前的汉代……
是啊,这些精美的艺术画廊是家乡人民在用他们的智慧、妙思、巧手谱写着、延续着……
烙画,是 (地方)的特色,它又称为“ ”“ ”“ ”,需要用 度的铁笔在材料上进行烙烫。
①文章开宗明义,点明“烙画”特殊地位,既吸引读者又为下文展开作好铺垫。
②“烙画”的作画材质有严格的要求,只能使用竹木、宣纸、丝绢。
③“烙画”没有任何颜色,只有素描的黑、白、灰。
④南阳“烙画”属于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精华之一,它体现着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