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历史学科高二年级必修三第五单元第15课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同步练习

年级: 学科:历史 类型:同步测试 来源:91题库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2小题,在每一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共22小题)

1、近代中国,新兴的知识分子不仅公开介绍西方科学技术、法律及政治制度,而且宣称:中国的哲学、伦理观念、自然科学、社会学说和制度,都应该彻底重估,参考西方重新创造。这些主张(   )

A . 催生了洋务运动 B . 促成了戊戌变法 C . 推动了新文化运动 D . 指导了辛亥革命
2、陈独秀在《青年杂志》创刊号上宣称“批评时政,非其旨也。”这预示着新文化运动(     )


A . 纯粹是一场学术文化运动 B . 将思想革命作为救国的根本 C . 旨在推翻当时的共和政体 D . 以陈独秀的右倾思想为指导
3、毛泽东说:“我在师范学校学习的时候,就开始读这个杂志了。我非常钦佩胡适和陈独秀的文章。他们代替了已经被我抛弃的梁启超和康有为,一时成了我的楷模。”毛泽东所说的杂志当时主要宣传(   )

A . 传统儒家思想 B . 维新变法思想 C . 民主革命思想 D . 民主科学思想
4、“一代宗师,仲甫先生;科学民主,二旗高擎。”此对联评价的人物是(  )

A . 鲁迅 B . 陈独秀 C . 李大钊 D . 胡适
5、有人说,孔子的作品“从未为中国人的内心提供一个可以对抗世俗权力的价值体系,提供的是一切围绕权力转。儒学如果是宗教的话,便是伪宗教;如果是信仰的话,便是伪信仰;如果是哲学的话,则是官场化社会的哲学。从这个意义上说,儒学是对中国人有罪的。”这段言论最有可能出现在(  )


A . 洋务运动时期 B . 维新变法时期 C . 辛亥革命时期 D . 新文化运动时期
6、有人对新文化运动作出如下评论:“爱国却不爱中国旧文化,反帝却崇拜帝国主义文化。”你认为此人对该历史事件的评价是(  ) 


A . 非理性的 B . 完全错误的 C . 片面的 D . 中肯的
7、新文化运动与欧洲启蒙运动相比,其共同点有(  )

①都正面批判了封建思想     ②都引发了一场大规模的资产阶级革命运动

③都促进了民主思想的传播   ④都属于资产阶级的反封建斗争

A . ①②③ B . ②③④ C . ①③④ D . ①②③④
8、李大钊说:“东西文明有根本不同之点,即东洋文明主静,西洋文明主动是也。……一为自然的,一为人为的;一为安息的,一为战争的;一为消极的,一为积极的;一为艺术的,一为科学的;一为精神的,一为物质的。”此话反映李大钊对待中西文化的态度是(  )。

A . 各有特色 B . 扬中抑西 C . 扬西抑中 D . 无法相通
9、“一切传统均不再神圣。无政府主义、自由主义、唯物主义、实验主义……以及最新的布尔什维克主义,均找到支持者。”上述情景出现于(  )

A . 戊戌变法时期 B . 清末新政时期 C . 辛亥革命时期 D . 新文化运动时期
10、《新青年》创刊时即大力提倡民主与科学,但其后十余年间所发表的专门论述民主与科学的文章并不多。尽管如此,“民主”与“科学”仍然被认为是新文化运动的两大基本口号。这主要因为民主与科学是(  )。

A . 改造中国的迫切要求 B . 世界历史发展的潮流 C . 西方兴起的历史经验 D . 倡导文学革命的需要
11、1919年6月20日,来中国访问的杜威在写给女儿的信中说:“要使我们国家14岁多的孩子领导人们展开一场大清扫的政治改革运动,并使商人和各行各业的人感到羞愧而加入他们的队伍,那是难以想象的。这真是一个了不起的国家……”在当时的中国之所以出现这一现象,其主要原因是(  )。

A . 戊戌变法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 B . 新文化运动使人们的思想得到了空前的解放 C .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 D .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使中国革命进入了新阶段
12、一般来说,思想启蒙运动总是发生在社会变革之前,而新文化运动却带有对辛亥革命“补课”的性质,这主要是因为它(  )


A . 使民主共和观念开始深入人心 B . 彻底完成了辛亥革命未能完成的任务 C . 第一次举起了社会主义的大旗 D . 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
13、任何一种思想的传播无不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发生,任何一种思想理论在其传播过程中无不烙上了主体性选择的烙印。在中国,最早选择马克思主义的“主体性”因素主要是(  )。

A . 具有革命思想倾向的知识分子 B . 主张民主革命的政治团体 C . 代表无产阶级的先进组织 D . 寻求救国之道的激进民主主义知识分子
14、李大钊在《庶民的胜利》中写道:“须知一个新生命的诞生,必须经历一番痛苦,必须冒许多危险……这新纪元的创造,也是一样的艰难……须知这种潮流,是只能迎,不能拒的。我们应该准备怎么能适应这个潮流,不可抗拒这个潮流。”“这个潮流”是指(  )。

A .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B . 民主、科学思潮 C . 社会主义革命 D . 国民革命运动
15、王麓水(1913——1945年)曾为一位中国近代的革命前辈作挽联:“社会历史原空白,你一笔,我一笔,写到悠长无纪极;壮士热血皆鲜红,这几点,那几点,造成全球大光明。”这位前辈是(  )。

A . 宋教仁 B . 李大钊 C . 陈独秀 D . 胡适
16、

以下是1917—1921年《每周评论》和《新青年》所发表文章的主题统计。观察图例,结合所学知识,能够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


A .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唯一途径是报刊 B . 马克思主义成为当时思想界的一股强大思潮 C . 为《每周评论》和《新青年》撰稿的都是马克思主义者 D . 《每周评论》和《新青年》主要关注西方习俗礼仪
17、迄今所知,在中国出版的书刊中,最早介绍马克思的是1899年上海广学会编译的《大同学》,其中称:“其以百工领袖著名者,英人马克思也。”由此可见(  )

①新兴的中国工人阶级找到了自己的领袖  ②当时介绍到中国的马克思身份是“工人领袖” ③19世纪末马克思主义开始在中国传播   ④当时的介绍者连马克思是哪国人都没搞清楚

A . ①③ B . ②④ C . ①②③ D . ②③④
18、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7—18世纪和19世纪中后期我国所译西书变化图》,从中得出的推断是(  )

①自然科学书籍增长显著 ②学习西方成为社会思潮

③维新变法思想兴起     ④马克思主义成为社会思潮的主流

A . ①③正确,②④不正确 B . ①②③正确,④不正确 C . ①②④正确,③不正确 D . ①②正确,③④不正确
19、《剑桥中华民国史》中写道:“从受压迫的青年和受压迫的妇女——激进分子们在他们的刊物上予以全面详尽论述的话题——到受压迫的劳工大众,激进分子们注意焦点的这一转变结果形成了他们与劳工大众的一种新的认同……不久,年轻的激进分子们就被劝告到劳动人民中去工作,而且他们之中有人这样做了……”这里的“激进分子”是指(  )。

A . 资产阶级革命派 B . 资产阶级激进民主主义者 C . 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 D . 无产阶级
20、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迅速传播,使新文化运动有了新的发展,这主要体现在(  )


A . 工人的组织性纪律性更强 B . 各地成立共产主义小组 C . 深入工人阶级,与群众运动相结合 D . 大力宣传十月革命和社会主义
21、1923年《晨报》公布了一次社会调查,其中两个问项的统计数据如下:“你欢迎资本主义吗?”欢迎者占27%,不欢迎者占73%;“你赞成社会主义么?”赞成者占76%,不赞成者占24%。这一数据反映出被调查人群的多数(  )。

A . 欢迎国民革命军北伐 B . 主张选择资产阶级民主道路 C . 渴望公平公正的社会制度 D . 赞同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
22、1920年,陈独秀在《谈政治》一文中明确宣布:“我承认用革命的手段建设劳动阶级(即生产阶级)的国家,创造那禁止对内对外一切掠夺的政治法律,为现代社会的第一需要。”形成这一认识的主要原因是(  )

A . 新文化阵营的分化 B . 工农运动的发展 C . 马克思主义的影响 D . 中国共产党的影响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 (共3小题)

1、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1823年,第一个来华新教传教士马礼逊在其出版的首部中文英语语法书——《英国文语凡例传》里,就已将汉语中没有字与“She”相对应的困境凸显出来。

                                                                                                                                       ——黄兴涛《“她”字的故事》

材料二  中国第三人称代名词没有性的分别,狠(同“很”)觉不便。(刘)半农想造一个“她”字,和“他”字并用,这原是极好。

                                                                                                                                       ——周作人《改革》(《新青年》1918年)

材料三  本刊对于女性第三称的代名词,用“伊”字,而拒绝用“她”字,因为女性第三身用“她”,男性第三身用“他”,对象第三身用“牠”,以“人”旁、“女”旁、“牛”旁相比衬,男性是“人”,女性是“女”,对象是“牛”,岂非是含着点女性非“人”的意思吗?

                                                                                                                                      ——《本刊拒用“她”字启示》(《妇女共鸣》1935年)

材料四  五四以后,“他”、“她”、“牠”三字体现了中国文字在文法上更进一步接近严密的努力。而且人旁、女旁原没有什么重男轻女的意思,“她”字的造出,也谈不上“有辱女性”。

                                                                                                                                      ——《拒用“她”字》(《读书生活》1935年)

(1)“她”字最迟发明于哪一年?是谁发明的?为什么要发明这个字?

(2)民国时期,人们对“她”字的使用展开了激烈的辩论,双方的观点是什么?

(3)“她”字从无到有再到普遍使用,可以折射出近代中国哪些方面的变化?

2、

五四运动前后,社会发展风云激荡,各种思潮层出不穷,人们的思想经历着空前的解放和变换。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某民意测验机构在北京大学学生中进行调查,要求每个学生选出一位在五四运动前后贡献最大的人物,结果下列人物得票相近。

材料二

(1)材料一的四位人物中,你认为哪一位应该排在首位?为什么?

(2)材料二反映了什么历史现象?有何影响?

(3)以上材料反映了这一时期中国思想界发展演变的什么特点?

3、

下列图表展示了中国近代前期的学校教育,反映了近代教育和思想的发展。

近代学校

教学内容

地位(作用)









(1)结合所示信息补充表中缺漏的项目。

(2)根据表格所示历史信息给本研究性课题命名。

(3)谈谈你对近代教育的认识。

1. 本站所有内容未经许可不可转载!
4. 试卷库 > 人教版历史学科高二年级必修三第五单元第15课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同步练习

说明

1、直接打印:比较直观,基本上所见即所得;
2、导出word:可以下载来编辑,样式需微调,可修改;
3、在线答案:包含了题目和答案,低碳环保,推荐!
4、只看答案:只有答案及解析,页面较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