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历史学科高二年级必修三第五单元第15课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同步练习
年级: 学科:历史 类型:同步测试 来源:91题库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2小题,在每一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共22小题)
①都正面批判了封建思想 ②都引发了一场大规模的资产阶级革命运动
③都促进了民主思想的传播 ④都属于资产阶级的反封建斗争
以下是1917—1921年《每周评论》和《新青年》所发表文章的主题统计。观察图例,结合所学知识,能够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
①新兴的中国工人阶级找到了自己的领袖 ②当时介绍到中国的马克思身份是“工人领袖” ③19世纪末马克思主义开始在中国传播 ④当时的介绍者连马克思是哪国人都没搞清楚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7—18世纪和19世纪中后期我国所译西书变化图》,从中得出的推断是( )
①自然科学书籍增长显著 ②学习西方成为社会思潮
③维新变法思想兴起 ④马克思主义成为社会思潮的主流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 (共3小题)
材料一 1823年,第一个来华新教传教士马礼逊在其出版的首部中文英语语法书——《英国文语凡例传》里,就已将汉语中没有字与“She”相对应的困境凸显出来。
——黄兴涛《“她”字的故事》
材料二 中国第三人称代名词没有性的分别,狠(同“很”)觉不便。(刘)半农想造一个“她”字,和“他”字并用,这原是极好。
——周作人《改革》(《新青年》1918年)
材料三 本刊对于女性第三称的代名词,用“伊”字,而拒绝用“她”字,因为女性第三身用“她”,男性第三身用“他”,对象第三身用“牠”,以“人”旁、“女”旁、“牛”旁相比衬,男性是“人”,女性是“女”,对象是“牛”,岂非是含着点女性非“人”的意思吗?
——《本刊拒用“她”字启示》(《妇女共鸣》1935年)
材料四 五四以后,“他”、“她”、“牠”三字体现了中国文字在文法上更进一步接近严密的努力。而且人旁、女旁原没有什么重男轻女的意思,“她”字的造出,也谈不上“有辱女性”。
——《拒用“她”字》(《读书生活》1935年)
五四运动前后,社会发展风云激荡,各种思潮层出不穷,人们的思想经历着空前的解放和变换。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某民意测验机构在北京大学学生中进行调查,要求每个学生选出一位在五四运动前后贡献最大的人物,结果下列人物得票相近。
材料二
下列图表展示了中国近代前期的学校教育,反映了近代教育和思想的发展。
近代学校 | 教学内容 | 地位(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