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麓版历史高一必修二第二单元第十三课交通与通讯的变化同步练习

年级: 学科:历史 类型:同步测试 来源:91题库

一、选择题。 (共20小题)

1、下表出自《交通杂志》(1935年1月)。这一对比研究可以用来说明 ( )

各种运输方法运费之比较(单位:分)

运输方法

运费(吨/公里)

运输方法

运费(吨/公里)

肩挑

34.0

驴车

18.0

公路汽车

30.0

轻便铁路

2.4

独轮车

19.2

铁路

2.0

A . 近代铁路发展的原因 B . 中国近代交通的多样性 C . 近代交通工具革新的条件 D . 近代交通的殖民地特征
2、茅盾的小说《春蚕》中有这样一段描写“洋鬼子怎样就骗了钱去,老通宝不很明白。但他很相信老陈老爷的话一定不错。并且他自己也明明看到自从镇上有了洋纱.洋布.洋油——这一类洋货,而且河里更有了小火轮船以后,他自己田里生出来的东西就一天一天不值钱,而镇上的东西却一天一天贵起来。”以下对这段描写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
A . 小农经济受到沉重打击 B . 列强对中国进行商品倾销 C . 中国的自然经济逐渐瓦解 D . 列强的侵略客观上推动了中国交通运输业的发展
3、2013年8月15日,中国辽宁号航母在日本投降日出海实弹训练引起媒体关注,众所周知,辽宁号是从前苏联未完工的瓦良格号航母改装而来的。其实,早在近代中国就有人提出“借不如雇,雇不如买,买不如自造”。中国近代新式航运业诞生于 ( )

A . 轮船招商局 B . 安庆内军械所 C . 江南制造总局 D . 海军飞机工程处
4、在1896年至1911年间,中国新建铁路9002余公

里,其资本构成见右图。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①中国交通运输完成近代化

②清政府重视铁路交通事业

③甲午战争后外国资本输出加剧

④政府禁止民间资本参与铁路修筑

A . ①③ B . ②③ C . ①③④ D . ②③④
5、美国学者雷麦曾经说过:“除了铁路以外,就没有一种其他近代的经济设备输入中国以后,

能够产生这样伟大的影响。”由于种种原因,建国以前中国的铁路建设举步维艰,但也取得

了一定的成就。下列情形中最有可能发生的是( )

A . 1860年,在吴淞口的外国商人乘坐火车到上海洽谈生意 B . 1885年,李鸿章创办的开平煤矿通过铁路把煤矿石运送到胥各庄 C . 1915年,西南的护国军在四川铁路沿线与北洋军展开激战 D . 1925年,孙中山乘坐国产蒸汽机车来到北京
6、叶圣陶说:坐过火车的人,才懂得航船行得慢的真意味。坐航船的惯家总会这么说:反正是个到,何必急?坐了火车,一霎就赶到了又干什么呢?或说:一包花生米,三个铜子白酒,得这么一点儿醉意。横下来呼呼一觉,待船家喊醒时,就跨上埠头。这岂不爽快而有味?下列关于材料中“真意味”的说法最准确的是( )

A . 反对现代交通工具的使用 B . 享受火车出行的便捷 C . 赞成排除西方近代文明 D . 怀念传统生活的闲适
7、为了避免各家竞相降价揽载的“自杀性竞争”,1878~1884年,刚刚成立不久的轮船招商局与英国的太古、怡和公司三次达成协议——《齐价合同》,中外公司在各条航路上共同议定统一的价格,确定水脚收入和货源分配方案。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 . 洋务派的争“利”思想一开始就是不现实的 B . 招商局的经济实力得到了外商的认可 C . 洋务运动的主要目的是从根本上驱逐外国侵略势力 D . 李鸿章与外商相互勾结,损害了国家的利益
8、

右图为《点石斋画报》描绘的某仕宦家庭春游的场景。对该图片的解

读正确的是( )


节日休假已成法定             ② 等级身份差别依然存在

③  新旧交通工具并行            ④ 城市亮化悄然兴起

A . ①② B . ②③ C . ③④ D . ①④
9、上海世博会曾吸引了大批海内外人士利用各种交通工具前往参观。然而在19世纪70年

代,江苏沿江居民到上海,最有可能乘坐的下列交通工具是( )

A . 江南制造总局的汽车 B . 洋人发明的火车 C . 轮船招商局的轮船 D . 福州船政局的军舰
10、1880年4月25日的上海《申报》发表了以下竹枝词:“无数关山一线通,人工巧制夺

天工。”“两地情怀一线通,有声无影妙邮筒。”“火树千株照水明,终宵如在月中行。”

“洋楼更比蜃楼好,谁读坡仙海市诗。”这反映了( )

A . 西方物质文明深深融入中国社会 B . 民主革命思想起到开启民智作用 C . 中西文明在抵触矛盾中相互渗透 D . 西方近代科技文化被国人逐步接受
11、徐珂《清稗类钞》载:“英人杜兰德于同治乙丑七月,以长可里许(即约0.5公里)之小铁路一条,敷于京师永宁门外之平地,以小汽车驶其上,迅疾如飞,京人诧为妖物。旋经步军统领饬令拆卸,群疑姑息。”根据材料,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

①中国汽车是洋务派从西方引进       ②中国出现火车至迟在同治年间

③清政府天朝上国思想根深蒂固       ④封建迷信阻碍近代交通发展

A . ①③ B . ①③④ C . ②③④ D . ②④
12、反对建立电话电报事业的理由之一是“中国人架设电线就是不孝,不孝必然不忠,架设

电线必然导致不忠不孝,罪莫大焉!”持此观点的应是( )

A . 洋务人士 B . 顽固势力 C . 维新人士 D . 革命党人
13、20世纪30年代,某报刊评论道:“上海近日以乘汽车为豪。每至礼拜日,必有许多少

年男女同乘一车,疾驰于南京路、静安寺路、福州路。”这说明( )

A . 汽车已成为人们的主要出行工具 B . 近代上海的交通日益便利发达 C . 近代上海的奢侈风气最为盛行 D . 新式交通工具冲击着传统观念
14、李鸿章说:“近年华商殷实狡黠者多附洋商名下,如旗昌、金利源等行,华人股份居大

半……暗受洋人盘折之亏,官司不能过问。”成立轮船招商局,可吸引华商入股, “不至

变为洋商,实足尊国体而弭隐患”。这表明( )

①轮船招商局欲效仿西方的股份制

②清政府欢迎西方列强在华投资建厂

③成立轮船招商局是为了保护民族资本主义工业

④ 成立轮船招商局是为了抵制西方列强经济侵略

A . ①② B . ①④ C . ②④ D . ②③④
15、近代以来,农耕时代的粗略时间观念逐渐被精确的现代钟表时间观念所替代。对此时间观念改变影响最大的是( )

A . 服饰的中西合璧 B . 报刊杂志的创办 C . 传统建筑与西洋建筑并存 D . 交通通讯工具的改变
16、据近代中国某文献记载”窃闻泰西各国……遣将调兵,处分军事,虽悬隔山海,而如指

掌,则尤以电报为之枢也。中国择递文报,羽檄交驰,人马俱敝,迟速之数,霄壤悬殊。”

下列对材料的理解错误的是( )

A . 西方军事上的优势主要靠的足无线电的便利 B . 中国的传递方式是飞鸽传书、人马相传 C . 在信息传递方式上,中西方存在巨大差别 D . 在现代信息发展方面,中西方存在智力差距
17、1890 年前后,一位居住浙江余姚蒋村的小地主,从蒋村坐木船到宁波要花三天两夜,

从宁波乘轮船到上海,路虽然远十倍,但一夜之间就到了。受此刺激,他后来要自己的儿子

离开私塾到教会学校读书,学习西方制造。材料主要反映出( )

A . 近代中国人的物质生活水平明显提高 B . 上海与浙江等周边地区的交通非常发达 C . 西方工业品的输入影响到民众生活习俗 D . 交通工具的进步推动人的思想观念转变
18、2012年9月25日上午,中国首艘航空母舰“辽宁”号正式交接入列,对提高中国海军

综合作战力量现代化水平、增强防卫作战能力具有重要意义。人们迅速获知这一消息的途径

主要是( )

①报刊杂志      ②电影            ③电视          ④互联网

A . ①② B . ①③ C . ③④ D . ②④
19、近代以来,西方列强不断地要求中国建设铁路,并试图建设通达中国边疆地区的铁路线。

火车等交通工具传人中国,对中国近代社会产生的影响有( )

①促进了人口流动和信息的交流          ②客观上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

延缓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进程         ④成为了列强进一步掠夺中国的工具

A . ①②④ B . ①③④ C . ②③④ D . ①②③
20、1876年,《申报》报道:“火车为华人素未经见,不知其危险安妥,而(乘客中)妇女及小孩竟居其半……坐车者面带喜色,旁观者亦皆喝彩。”这反映出( )
A . 火车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的出行方式 B . 人们对火车持散视态度 C . 中国社会具备接纳新事物的能力 D . 全体中国人已普遍接受了工业文明

二、材料分析题 (共5小题)

1、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878年,河北开滦煤矿开掘了第一口竖井。为了运输煤炭,清政府同意在唐山到胥各庄之间修建一条长10千米的铁路。这条铁路于1880年兴建,1881年通车。铁路建成后,守旧人士认为机器会震动皇陵,破坏风水,因而加以反对,不得不把机器动力改成用驴马来拖车。

材料二 火车伸向远方的双轨、风驰电掣般的速度、欢快的轰鸣,毕竟昭示着新时代的到来。19世纪90年代末,反对之议已波澜不兴。1890年,一位名不见经传的小吏这样感慨:“任载之重如此,脚费之轻如彼,果能各处仿行,其利于民生者正非浅显。”

材料三

2003年上海开通商业性磁悬浮列车 2006年7月1日青藏铁路开通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中国自建第一条铁路的目的是什么?

(2)依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近代铁路运输业在百般阻挠下仍能发展壮大的原因。

(3)综合上述材料,从铁路运输业的发展历程中,你可以得到什么认识?

2、产生于19世纪的铁路交通在近代得到了迅速的发展。铁路交通的发展不仅促进了人类交通运输的革新,而且在许多方面都产生了较深远的影响。

材料一  纺织工业、采矿工业和冶金工业的发展引起对改进过的运输工具的需要,这种运输工具可以运送大宗的煤和矿石。……1830年以后,公路和水路受到了铁路的挑战。……将蒸汽机安装在货车上,这方面的主要人物是采矿工程师乔治·斯蒂芬森,他首先利用一辆机车把数辆煤车从矿井拉到泰恩河。1830年,他的机车“火箭号”以平均每小时14哩的速度行驶31哩,将一列火车从利物浦牵引到曼彻斯特。短短数年内,铁路支配了长途运输,能够以比在公路或运河上所可能有的更快的速度和更低廉的成本运送旅客和货物。到1838年,英国已拥有500哩铁路;到1850年,拥有6 600哩铁路;到1870年,拥有15500哩铁路。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1870-1900年的铁路网                    单位:千公里

年份

全世界

欧洲

美洲

亚洲

非洲

澳洲

1870年

1880年

1890年

1900年

210

372

617

760

105

169

224

284

93

175

331

402

8

16

34

60

2

5

9

20

2

8

19

24

——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分析铁路运输业在英国诞生的条件。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从1830年到1870年,英国铁路运输业获得飞速发展的原因。
(2)据材料二,归纳19世纪后半期铁路交通发展的基本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特点的成因。
(3)19世纪后半期,中国的铁路交通从无到有,到辛亥革命前夕,中国近代的铁路交通网络已基本形成。试分析这一时期中国铁路获得发展的基本因素。
3、交通是人类文明演进的一个重要侧面,它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产生重大影响。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上海轮船招商局成立于1872年,是晚清洋务运动中官督商办企业之一。作为中国第一家近代民族工商企业,招商局进行了诸多的探索。……在招商局的带动下,兴办股份制企业在中国迅速蔚成风气。1872年,股份制企业只有招商局一家,到1887年,在《申报》上公开登载股票价格的企业就达36家。招商局对中国近代经济的开创作用,还表现在它以其先行一步积累起来的资金、人才、管理经验等,或直接创办、或参与投资、或派员管理,带动了一批新兴民族工商企业的兴起。

材料二  1807年,美国人富尔顿发明蒸汽 汽船。他使用从英国进口的万能蒸汽机,驱动客轮在哈得孙河航行,揭开了蒸汽轮船时代的序幕。1811年,英国人利用这项发明也很快造出了自己的汽船。……远洋货轮把英国的消费商品运销到世界每个角落,又把英国所需要的各种工业原料、生活用品运回。交通运输革命从根本上改变了地球上各地区彼此隔绝的状态。它迅速地扩大了人类的活动范围并加强各地之间的交往,为世界市场的形成提供了条件。

材料三           1870——1900年的铁路网   单位:千公里

年份

全世界

欧洲

美洲

亚洲

非洲

澳洲

1870年

210

105

93

8

2

2

1880年

372

169

175

16

5

8

1890年

617

224

331

34

9

19

1900年

760

284

402

60

20

24

——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
材料四   京沪高速铁路是世界上一次建成线路里程最长、标准最高的高速铁路……京沪高速铁路建成通车后,将对加快“环渤海”和“长三角”两大经济圈及沿线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沟通交流,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产生重大积极影响。……京沪高铁是高铁技术的集大成者,科技创新造就多个世界纪录。对沿线地方经济发展产生了直接的带动作用,也促进了相关产业的转型升级。

                                                          —— 摘编自新华网等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归纳轮船招商局在促进近代经济发展方面的积极作用,并指出其在中国航运发展史上的地位。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交通工具的发展对世界市场产生的积极影响。
(3)阅读材料三,归纳19世纪后半期铁路交通发展的基本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特点的成因。
(4)根据材料四及所学知识,分析京沪高速铁路的建成对我国经济产生了哪些重大影响。
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40年鸦片战争前后,林则徐、魏源、徐继畲等人先后著书立说,介绍铁路知识……帝国主义列强纷纷谋求在中国修建铁路,以便把他们的侵略势力从中国沿海伸向内地,并为此展开了种种活动,如1865年英商在北京宣武门外修建了一条长约0.5公里的展览铁路,广为宣传,但都遭到清政府的拒绝。1876年,英国商人采取欺骗手段擅筑了一条吴淞铁路,但这条铁路经营一年多就被清政府赎回拆除了。五年后,在洋务派的主持下,于1881年开始修建唐胥铁路,从而揭开了中国自主修建铁路的序幕。此后在台湾修筑了台北到基隆港和到新竹的铁路。

——摘编自中国铁路网《中国铁路发展历程》

材料二 中国铁路营业里程变化图

新中国火车机军的发展历程

(1)据材料一分析近代中国铁路发展的因素,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积极作用。

(2)提炼材料二图表的信息,并综合以上材料分析近现代中国铁路交通业发展的主要特征。

5、社会经济方面出现的新现象,反映了历史的变迁。

秦半两钱汉五铢钱(株:重量单位)

材料一  元鼎四年,“悉禁郡国无铸钱,专令上林三官铸(上林三官指中央统管铸钱的部门)。钱既多,而令天下非三官钱不得行,诸郡国所前铸钱皆废销之,输其铜三官。”

——摘自《史记·平准书》

交子,富民十六户主之,后富民赀稍衰,不能偿所负,争讼不息。转运使薛田、张若谷请置益州(今成都)交子务,以榷其出入,私造者禁之,仁宗从其议。

——摘自《宋史·食货志》

材料二

文献中有关隋唐时期的新现象

《新唐书》

宪宗以钱少,复禁用铜器。时商贾至京师,委钱诸道进奏院及诸军、诸使、富家,以轻装趋四方,合券乃取之,号飞钱。

《唐会要》

(唐朝大历)十四年七月,令王公百官及天下长吏,无得与人争利,先于扬州置邸肆贸易者,罢之。先是,诸道节度观察使以广陵(扬州)当南北大冲,百货所集,多以军储货贩;列置邸肆,名托军用,实私其利。

《旧唐书》

田神功,冀州人也……至扬州(平定刘展叛乱),大掠百姓商人资产,郡内比屋发掘略遍,商胡波斯被杀者数千人。

材料三  1861年北京海关总税务司署在上海、镇江两海关附设邮政部,上海有新式邮政的雏形自此开始。1867年总税务司(官名,掌全国关税行政及海关人员任免)赫德(英国人,担任大清海关总税务司45年。)公布了邮件封发时刻表与邮资标准。1878年,赫德派华员吴焕在沪津等地筹办代理邮政机构“华洋书信馆”。在清廷的支持下,吴焕计划以上海为中心在全国各大城市普设邮政机构谋夺洋邮之利。赫德大惊,派洋员德璀琳在沪设邮局并推至全国,到1896年,全国24处海关普设邮局。1878年,清政府正式建立“大清邮政局”,划全国为35个邮区,下各设一分局,后由邮传部(1907年设,主管邮政、电讯、交通等事项)直辖。民国后改由交通部管辖。

——摘编自忻平著《从上海发现历史》

(1)依据材料一,结合所学,概括秦半两钱与汉五铢钱的相同点,并指出宋代货币出现了什么新特点。
(2)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指出隋唐时期的经济新现象,并归纳这些现象出现的社会条件。
(3)结合所学,从中国近代经济变迁的角度,对材料三进行解读。要求:提取信息充分总结和归纳准确、完整;解释和分析逻辑清晰。
1. 本站所有内容未经许可不可转载!
4. 试卷库 > 岳麓版历史高一必修二第二单元第十三课交通与通讯的变化同步练习

说明

1、直接打印:比较直观,基本上所见即所得;
2、导出word:可以下载来编辑,样式需微调,可修改;
3、在线答案:包含了题目和答案,低碳环保,推荐!
4、只看答案:只有答案及解析,页面较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