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麓版历史高一必修二第三单元第十七课苏联的经济改革同步练习
年级: 学科:历史 类型:同步测试 来源:91题库
一、选择题。 (共20小题)
①鼓励农民和农场职工发展家庭副业
②加强与美国的军备竞赛导致经济发展进入停滞时期 赫鲁晓夫墓碑
③企业实行各种形式的租赁和承包,出现与国外合资的企业
④没有从根本上冲破原有观念的束缚
年夏季以前的勃列日涅夫,另一个是那个夏季以后的勃列日涅夫。前一个勃列日涅夫是一个
精力充沛、活跃、有所作为的人……后一个勃列日涅夫则是一个重病缠身、不爱活动、少言
寡语、不善思索,喜欢阿谀奉承、贪图荣誉、奖赏和礼品的人。”作者的观点应该是指勃列
日涅夫( )
1953—1983年苏联与世界实际GDP平均增长率对比示意图
年份 | 1981-1985年 | 1986-1988年 | 1989年 | 1990年 |
国民生产增长率 | 3.2% | 2.8% | 2.4% | -4% |
①僵化的斯大林模式继续阻碍发展 ②戈尔巴乔夫改革带来了巨大混乱
③长期争霸不重视科学技术的发展 ④全国政局不稳,社会出现了动荡
二、材料分析题 (共5小题)
材料一 1918—1937年苏联农业集体化运动发展状况表
项目 | 1918年 | 1929年 | 1930年 | 1934年 | 1937年 |
集体农庄数(单位:千个) | 1.6 | 57.0 | 85.9 | 233.3 | 243 |
参加集体农庄的户数(单位:百万户) | 0.02 | 1.0 | 6.0 | 15.7 | 18.5 |
集体化的比重:占农户总数的百分比 | 0.1 | 3.9 | 23.6 | 71.4 | 93.0 |
占总播种面积的百分比 | 不详 | 14.9 | 33.6 | 87.4 | 99.1 |
——齐世荣主编《世界通史资料选辑》现代部分第一分册,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
材料二 (赫鲁晓夫提出)在最近十年(1961—1970年)里,苏联在建立共产主义的物质技术基础上,在按人口平均计算的产量方面将超过最强大最富裕的资本主义国家——美国。
在第二个十年(1971—1980年)结束时,……苏联将基本上建成共产主义社会。完全建成共产主义社会将在下一个时期完成。
——齐世荣主编:《当代世界史资料选辑》第一分册,北京师范学院出版社1989年版
材料三 勃列日涅夫改革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20世纪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初,苏联工业年均增长率为8.4%。第二阶段为70年代初到70年代末,1971—1975年,工业总产值年增长率为7.1%,比前五年下降1.3%,其后五年又下降2.6%。第三阶段,从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1982年工业总产值仅增长2.8%。
——《历史2(必修)·历史材料与解析》人教社2007年版
材料四 1981—1985年,苏联国民生产总值平均增长率为5.1%、3.1%、2.2%、1.8%。因此,戈尔巴乔夫一上任就惊呼,“国内形势已经潜伏着严重的社会经济危机。”
——《历史2(必修)·历史材料与解析》人教社2007年版
材料一 西周时,“耒耜为主要农具,一人跖(踏)耒而耕,不过十亩”。(秦国)用注填(门里面一个於)之水,溉泽卤之地四万顷,收皆亩一锺,于是关中为沃野”。(魏国改革家)李悝说:“今一夫挟五口,牛犁并举,治田百亩,岁收亩一石半,为粟百五十石。”
——《中华文明史》
材料二 农业问题一直是苏联战后国民经济发展的薄弱环节。赫鲁晓夫执政期间,他根据在苏联的乌克兰地区农民传统种植玉米和美国农场种植玉米成功的经验,看到了提高粮食产量和给畜牧业提供饲料的前景,于是大力推广玉米种植。但玉米属于喜高温高湿的作物,而高寒的西伯利亚不适宜玉米的生长。他不顾苏联东西部气候差异的具体特点和已形成的农作物播种格局,要求在苏联的每一个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都普遍种植玉米。在伴有行政命令式的要求下,玉米的种植面积迅速扩大。1953年为550万公项,1956年达1640万公项,1962年增至3710万公顷。许多原来种植传粮食作物小麦和黑麦的耕地也种上了玉米。而这些被“排挤”的农作物比玉米更适合当地的土壤和气候条件。玉米在很多地方因生产条件不适和管理不善,产量并不高,质量也很差。由于采取粗放式的经营方式,导致垦荒地区地力耗尽,垦荒运动被迫停止。
——摘编自《赫普晓夫执政史》
材料三 浙江温州地区三个重要年代的农业和经济发展指标
年份 | 农业总产值(亿元) | 比上年增长率 | 财政收入(亿元) | 比上年增长率 | 社会消费总额(亿元) | 比上年增长率 |
1956 | 2.95 | 24.5% | 0.53 | 24.8% | 1.85 | 10.3% |
1979 | 7.78 | 14.12% | 1.35 | 66.6% | 6.30 | 42.5% |
1993 | 44.53 | 8.7% | 18.68 | 54.4% | 92.51 | 36.3% |
——《中共浙江省温州历史大事记(1949—1994年12月)》
材料一 环顾当时的世界,法国正处在君主专制的鼎盛时期;……大清王朝268年的江山才刚刚坐了44年,但是英国,这个地处边缘的小国,却在历史性的转变中抢占了先机,已经率先到达现代文明的入口处,即将一步步稳健地走向世界的中心。在下两个世纪里,它将傲视全球。
——《大国崛起》之走向现代(英国)解说词
材料二 电灯的发明和电力系统的应用,使美国率先开启了电气时代,并由此率先进入了第二次工业革命,在资本主义世界的竞争中,美国很快取代了英法的领先地位,以领头羊的姿态走在了世界前列,正是在电气时代,美国经济后来居上。在20世纪后半叶,又是美国率先开创了信息革命,使美国得以再次走在前列,并保持其领先的优势。
——摘编自《大国崛起:美利坚后发制人称霸世界》
材料三 为增强自己的军事积累而由美国发动的技术革命已对世界产生了重大影响……美国的技术发展到了巅峰。……但对苏联来说,技术革命证明是一场噩梦,因为技术革命没有任何方面增强中央计划经济的实力。……1991年的海湾战争表现了苏联在竞争中被拉下的距离……为赶上美国而展开的竞争最终搞垮了苏联的士气和经济。
——(美)杰弗里·帕克《剑桥战争史》
材料一 缔约国双方保证共同尽力采取一切必要的措施,以期制止日本戊其他直接间接在侵略行为上与日本相勾结的任何国家之重新侵略与破坏和平。一旦缔约网任何一方受到日本或与日本同盟的国家之侵袭因而处于战争状态时,缔约国另一方即尽其全力给予军事及其他援助。
——摘自《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材料二 斯大林逝世后,其后继者先后进行了改革,但是由于各种问题积重难返,改革步履艰难,效果不大。
——摘自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141页
义的新方法。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赫鲁晓夫面临着十分复杂的局面和艰巨的任务。正如苏联著名政论家费奥多尔·布尔拉茨基指出的,放在当时赫鲁晓夫面前的斯大林所留下的苏联是:“越来越贫困的、实际上半崩溃的农村、技术上落后的工业、最尖锐的住房短缺、居民生活的低水平、数百万人被关押在监狱和集中营、国家与外部各界的隔绝——所有这一切都要求有新的政策和彻底的变革。”
——[苏]尤里·阿法纳西耶夫编《别无选择》
材料二 鉴于许多重要农业部门的情况不佳,苏共中央全会认为必须刻不容缓地采取一系列重大的措施,把落后的农业部门、集体农庄、国营农场和地区提高到先进的水平,以保证整个社会主义农业的蓬勃发展。我们的任务是在最近两三年内充分地满足我国居民对各种食品的日益增长的需要,并保证轻工业和食品工业的原料供应。
——齐世荣《当代世界史资料选辑》第一分册
材料三 1962年,叶·利别尔曼在《真理报》发表了《计划·利润·奖金》一文,史称“利别尔曼建议”。他认为,“如果只把按品种的产量计划和交货期限计划下达到企业,就可以做到这一点。”“企业根据所接到的产量和品种的任务应当自己编制充分完整的计划,其中包括劳动生产率、工作人员数、工资、产品成本、积累、投资和新技术各个方面。” 为了能让企业在编制计划时能主动、积极、充分地挖掘企业的生产潜力,利别尔曼提出的基本办法是加强利润刺激,……采用这个办法的基本原则是:(1)“赢利率越高,奖金就越多”;(2)“企业自己编制的赢利计划越高,奖金也就越多。”
——陈之骅《苏联兴亡史纲》
请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