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9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同步试卷

年级: 学科: 类型:同步测试 来源:91题库

一、单选题(共7小题)

1、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 恭敬    渊博    渡假村    自暴自弃 B . 斑蝥    急燥    覆盆子    蜚声文坛 C . 寒暄    脊梁    荆川纸    当仁不让 D . 绣像    绅士    荡寇志    甘败下风
2、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 这里风景优美,几座幽静的小屋隐藏在竹林深处,是个休闲的好去处,可来此高枕而卧 B . 春节前,超市里人声鼎沸 , 购买年货的人很多。 C . 这荒园人迹罕至 , 但却是野花野草和各种鸟雀的天堂。 D . 你混沌天真又我行我素,你狡黠异常又漏洞百出,总而言之 , 那时你已初步具备童年人的智慧。
3、下列划线字的注音无误的一项是(    )
A . (zuò)     (mì)食      (bǐ)谷      人声(dǐng)沸 B . (qí)      油(líng)    蝉(tuō)     风流(tì)傥 C . (lào)     (bǔ)获      锡(bò)      人头(cuán)动 D . (kuī)甲     宿(rú)      斑(máo)     (zhāo)花夕拾
4、下列语句中,没有运用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
A . 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 B . 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椹要好得远。 C . 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 D . 最好的工作是捉了苍蝇喂蚂蚁,静悄悄地没有声音。
5、下列各句中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 冬天的百草园和春天的百草园相比,显得很无味。 B . 从美女蛇的故事中,使我得到教训:倘有陌生的声音叫你的名字,你千万不可答应他。 C . 三味书屋的先生是本城中极方正,质朴,博学的人。 D . 于是大家放开喉咙读一阵书,真是人声鼎沸。
6、对下列句子中运用的描写方法,判断错误的一项是(    )
A . 他是一个高而瘦的老人,须发都花白了,还戴着大眼镜。(肖像描写) B . 只有他还大声朗读着:“铁如意,指挥倜傥,一座皆惊呢;金叵罗,颠倒淋漓噫,千杯未醉嗬……”。(语言描写) C . 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动作描写) D . 扫开一块雪,露出地面,用一枝短棒支起一面大的竹筛来,下面撒些秕谷,棒上系一场绳……(动作描写)
7、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本文选自回忆性散文集《朝花夕拾》,作者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 B . 文中插叙美女蛇的故事给“百草园”增添了神秘色彩,增加了文章的情趣。 C . 作者认为“三味书屋”的先生很博学,对学生又有一些开明的思想,所以对他很尊敬。 D . 文中“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中的“似乎”“确凿”使用矛盾,是因为当时白话文文字不规范。

二、填空题(共3小题)

1、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

(1)我不知道为什么家里的人要将我送进shū shú      里去了。

(2)他是本城中极fāng zhèng      ,质朴,bó xué      的人。

(3)但在那里也可以爬上花坛去折蜡梅花,在地上或桂花树上寻chán tuì      

(4)这是荒园,rén jì hǎn zhì      ,所以不相宜,只好来捕鸟。

(5)于是大家放开喉咙读一阵书,真是rén shēng dǐng fèi      

2、领悟课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内容,选择填空。

A.别有情趣     B.留恋难舍

C.生气盎然     D.神秘莫测

①百草园的景物      

②美女蛇的故事      

③雪地捕鸟      

④告别百草园      

3、根据原文在下列横线处填写恰当的动词。

    薄薄的雪,是不行的;总须积雪盖了地面一两天,鸟雀们久已无处觅食的时候才好。      开一块雪,露出地面,用一枝短棒      起一面大的竹筛来,下面      些秕谷,棒上      一条长绳,人远远地      着,看鸟雀下来啄食,走到竹筛底下的时候,将绳子一      ,便      住了。

三、语言表达(共3小题)

1、雪地捕鸟一段,作者以事情发生的先后顺序记叙了捕鸟的全过程,写出了捕鸟的气候条件、场地准备、使用的工具和方法,同时选用了一系列恰当的动词。试模仿着写一段话,谈谈你自己或别人捕捉某一小昆虫或小动物的全过程。
2、许多网友读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后,对文中的老先生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下面选录两则,请你也跟着发一则帖子,别忘了给自己取一个富有个性的昵称哟!(不要用真实的姓名)

帖子一:网友昵称:追梦少年

内容:老先生不是一位合格的老师,至少不算是好老师。学生经常去后园玩耍,课堂上干别的事,他却不严格要求,放任自流,很不负责;学生向他问问题,他竟说不知道,还面带怒色,有违师道。

帖子二:网友昵称:空谷幽兰

内容:评价人物不能脱离人物所处的时代背景,在当时的私塾教育环境下,老先生能够不常用他的戒尺和罚跪规矩,可以看出他对学生严而不厉,甚至严而可亲,这就是爱学生。一位老师爱学生,不体罚学生,难道这不是好老师吗?

3、精心设计的“阅读导语”,为我们理解语文提供了帮助。下面是《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阅读导语”,编者以人们对鲁迅的认识起笔,又用诗意的语言写出了鲁迅在“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中的生活。请结合课文内容,将空缺的内容补充完整,注意语意连贯。

    提起鲁迅,人们常常会想到①      ,但是打开他的童年之窗,我们会发现那里却是②      :灿烂的春光有童真,③      ;④      ,严肃的学习中也不乏快乐。让我们一起走进鲁迅的童年,去探索他成长的足迹吧。

四、现代文阅读(共3小题)

1、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A】

    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拍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何首乌藤和木莲藤缠络着,木莲有莲房一般的果实,何首乌有拥肿的根。有人说,何首乌根是有像人形的,吃了便可以成仙,我于是常常拔它起来,牵连不断地拔起来,也曾因此弄坏了泥墙,却从来没有见过有一块根像人样。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椹要好得远。

【B】

    冬天的百草园比较的无味;雪一下,可就两样了。拍雪人(将自己的全形印在雪上)和塑雪罗汉需要人们鉴赏,这是荒园,人迹罕至,所以不相宜,只好来捕鸟。薄薄的雪,是不行的;总须积雪盖了地面一两天,鸟雀们久已无处觅食的时候才好。扫开一块雪,露出地面。用一枝短棒支起一面大的竹筛来,下面撒些秕谷,棒上系一条长绳,人远远地牵着,看鸟雀下来啄食,走到竹筛底下的时候,将绳子一拉,便罩住了。但所得的是麻雀居多,也有白颊的“张飞鸟”,性子很躁,养不过夜的。

(1)A段中“不必说……也不必说……”在表达上有什么作用?
(2)概括A段中作者童年时在“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所做的趣事。
(3)A段中作者主要调动了哪些感官来对百草园进行描写?请结合文句进行分析。
(4)指出A段中画线句子所运用的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5)B段中描写捕鸟过程的文字有何特点?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拍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何首乌藤和木莲藤缠络着,木莲有莲房一般的果实,何首乌有拥肿的根。有人说,何首乌根是有像人形的,吃了便可以成仙,我于是常常拔它起来,牵连不断地拔起来,也曾因此弄坏了泥墙,却从来没有见过有一块根像人样。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椹要好得远。

(1)选文中可以概括全段主要内容的一个句子是:      
(2)这段文字从多角度对景物进行了描写,按提示分别找一个例句。

①写视觉的:      

②写听觉的:      

③写味觉的:      

④写触觉的:      

(3)下面两句话中划线的字能否换为括号内的字?为什么?

①肥胖的黄蜂(停)在菜花上。

②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飞)向云霄里去了。

(4)选文中拔何首乌根的描写有什么作用?试从“我”的心理和百草园对“我”的影响两方面做简要分析。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桑葚熟了

    ①多年前,朋友赠了我一瓶自酿的美酒,醇香扑鼻,饮后唇齿留香,回味无穷,经请教后方知是用桑葚酿造而成。

    ②于是,每到桑葚成熟的季节,偶见街中有叫卖桑葚的商贩,便会买一小盆尝尝鲜,重圆一回儿时的梦 , 心底下总想着有一天能加入到采摘桑葚的队伍中去。

    ③今年五月外出开会,回来时在朋友的指引下,特意到农家乐山庄停留。在这个处处飘散着桑葚味道的庄园,我终于圆了我的采桑梦。

    ④跨过一条小溪,进入到一片原生态的桑林后,我一时惊呆了,只见翠绿的桑叶层层叠叠,衬着紫红的桑葚,迎风摇曳。熟透了的桑葚,紫紫的丰满着挂满了枝条,如玛瑙,晶莹剔透,非常诱人。大家一齐兴奋地扎入桑林,一边采摘,一边品尝,专挑那个大、肉厚、色紫的下手,来个先尝为快。熟透的桑葚浑身透着光亮,充满水分,稍不小心就会把它捏破,挤出紫汁来。我轻轻地摘下一颗放入嘴里嚼着,果汁四溢,顿觉满口生香,通过味蕾透出一种桑科特有的清甜,丝丝滋润到心田。就这样,我们一边尽情地采摘,一边忘情地海吃,那是一种绝美的享受。

    ⑤桑林中鸟雀成群,叽叽喳喳,它们也在分享着这难得的美味,受惊吓飞离时,弹起树枝,那熟透的桑葚如同一阵紫雨,纷纷坠落,砸到人身上,落到泥土上,立刻留下一个个紫黑的印记。大家只能叹惜一回,继续有说有笑,挑肥拣瘦,边摘边往前走,不一会儿竹篮中已平添了许多桑果。

    ⑥看着这微微颤动的桑葚,听着那啾啾鸟鸣,我仿佛又回到了那悄然远逝却忆之犹甜的童年时光。那时物资匮乏,零食奇缺,对于我们这些孩子,最盼望的就是老桑树结满紫红的桑葚,给我们带来解馋的机会。放学后,大家迫不及待地扔下书包,三五成群地来到了村边桑田,个个身手敏捷,猴子似的爬上桑树。低矮枝头的桑葚早已寥寥无几,高枝处的桑葚往往可望而不可即,于是找根竹竿去敲打。桑葚娇嫩,落地即惨不忍睹,但大家都不管那血肉模糊的样子,也不管其是否沾上了泥土,一时间大家满地找桑葚。经过一顿猛吃后,每个人的手上、嘴上和衣服上无一例外地都沾满了紫黑的桑葚汁,有的更成了大花脸,伙伴们你看我、我看你,相互对笑。自己吃够了以后,有时也不忘给父母兜带一些回去,虽然没能做到古人那样的“拾葚供亲”——“以异器盛之,黑者奉母,赤者自食”,但母亲也每每被我的孝心所感动,那满身的脏相自然也就逃过一劫,不再追究了……

    ⑦一晃数十年过去了,今天的小孩都已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没有了我们儿时的那副馋样,恐怕也已很少见到桑葚了。都市里没有桑树,也没有人养蚕,更不会有采摘桑葚的乐趣了。

    ⑧面对这成片的桑林,我一时思绪万千,在食品安全问题屡屡曝光的今日,桑葚能一如既往地保持着当年的那份清纯、那份天然,实属不易。

(1)本文的线索是什么?围绕此线索文章写了哪两件事?
(2)阅读全文,请用原文回答第②段划线的词语“儿时的梦”具体指什么。
(3)请赏析第④段画横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熟透了的桑葚,紫紫的丰满着挂满了枝条,如玛瑙,晶莹剔透,非常诱人。

(4)全文主要写的是采摘桑葚这些欢快的事情,结尾两段却流露出作者淡淡的忧伤,这样结尾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章主旨简要分析。
(5)作者认为“在食品安全问题屡屡曝光的今日,桑葚能一如既往地保持着当年的那份清纯、那份天然,实属不易”,你是怎样认为的?请结合实际简要谈谈。
1. 本站所有内容未经许可不可转载!
4. 试卷库 >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9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同步试卷

说明

1、直接打印:比较直观,基本上所见即所得;
2、导出word:可以下载来编辑,样式需微调,可修改;
3、在线答案:包含了题目和答案,低碳环保,推荐!
4、只看答案:只有答案及解析,页面较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