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同步试卷

年级: 学科: 类型:同步测试 来源:91题库

一、单选题(共6小题)

1、对《观沧海》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
A . 诗人先写山岛风光,再描绘海绵景色,最后抒写自己的情怀。 B . 诗人立足于山岛,先远观,再近观,最后抒写自己的情怀。 C . 诗人先写实景,再写虚景,最后抒写自己的情怀。 D . 诗人先全景式地展开大海景象,在描绘山岛风光,最后在描绘大海波涛汹涌的基础上,借吞吐日月星辰的气势来抒发自己博大的胸怀。
2、对《次北固山下》语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 “次北固山下”的“次”是“停留”的意思。北固山在镇江的北边,三面临江。 B . “客路”即“旅途”。第一句指明了作者要去的路途,第二句交代了乘舟而来的情况。 C . “潮平”指潮水上涨,水与岸平。“风正”指风向即顺,风力又不猛。 D . “归雁洛阳边”意即我想学北归的大雁,回到故乡洛阳。
3、下面对《天净沙  秋思》理解欠妥的一项是(    )
A . 前三句都由名词性短语构成,一共列出九种事物,堆砌的意象太多,让人主次莫辩。 B . 前三句的句法尤为别致,使整个画面颇像一幅笔法潇洒的水墨画,十分耐人寻味。 C . 诗中的主人公是一个流落异乡的游子,他独自牵着一匹因长途跋涉而黑瘦的马,步履艰难地行走在西风劲吹的古道上。 D . 这首诗寓情于景,具体而生动地表现了一个长期流落异乡的人的悲哀。
4、下列诗句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我寄愁心/与明月 B . 江春/入旧年 C . 杨花落尽/子规啼 D . 断肠/人在天涯
5、下列加点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 海日残夜(升起)    杨花落尽(杨树开的花) B . 老树鸦(黄昏)    古道西风(秋风) C . 歌以志(咏叹)    风正一帆(挂) D . 星汉灿烂(银河)    北固山下(停宿)
6、下列各句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 不久前在武汉圆满结束的第七届世界军人运动会,极大地提升了武汉的城市形象。 B . 《中国诗词大会》第五季创新升级的亮点很多,最大的变化是推出了新的年轻主持人龙洋。 C . 好的演讲材料不是抄来的,而是演讲者对事实、数据等进行认真研究、整理、搜集的结果。 D . 为了提高同学们的语文素养,我校团委积极开展了“读经典作品,建书香校园”的活动。

二、填空题(共3小题)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sǒng zhì       jié              
萧瑟       枯téng       天yá      
2、解释下列诗句中加点字词的意思。

①东碣石         ②潮平两岸          ③海日残夜      

④乡何处达             ⑤断肠人在天涯      

3、常识填空。
(1)《观沧海》的作者是曹操,字孟德, 东汉末年政治家、军事家、      。他的诗以      见称。
(2)李白(701—762),字太白,号      ,唐朝      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合称“李杜”。《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的“左迁”是      的意思。
(3)《次北固山下》“次”意为      ,这首诗作者是王湾,      代诗人。
(4)《天净沙·秋思》,作者马致远,是元代著名戏曲作家、      家。他与关汉卿、王实甫、白朴被称为“元杂剧四大家”。他的《天净沙·秋思》被称为“      ”。
(5)唐代以前出现的较少格律限制的诗体叫古体诗。如本课的《      》。而把唐朝新出现的      句、律诗叫近体诗。如本课的《      》。

三、默写(共1小题)

1、古诗文默写。
(1)水何澹澹,      。(曹操《观沧海》)
(2)      ,小桥流水人家。(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3)《观沧海》中通过写草木欣欣向荣的景象把大海渲染得生机勃发的句子是:            
(4)浩瀚诗海,思乡是诗人笔下永恒的主题:王湾在《次北固山下》吟咏乡愁,“            ”,表现了思乡之切;马致远面对夕阳,一句“            ”,包含着思乡的泪水。

四、诗歌鉴赏(共5小题)

1、阅读下面文字,回答问题。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唐]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1)诗人在“杨花落尽子规啼”一句里写了哪些景物?渲染了怎样的气氛?
(2)从“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两句中,你读出了诗人的哪些情感?
2、阅读王湾的《次北固山下》,完成下面的题目

次北固山下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首联中的            两个词已暗含身在异乡神驰故里的漂泊羁旅之情。
(2)颔联写船上所见景色,“平”“阔”“正”“悬”四字炼得好:“潮平”,      ;“风正”,      
(3)“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一联历来脍炙人口,“生”和“入”用得很妙,请说说妙在何处。
(4)对诗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4)
A . 首联写“客路”“行舟”,与尾联“乡书”“归雁”遥相呼应。 B . 颔联采用了衬托的手法,描绘了洪水浩瀚、轻风和顺的传神景象。 C . 尾联诗人感叹家书无处通达,借大雁北飞表达诗人的思乡之情。 D . 诗人触景生情,借波澜壮阔的景色表达壮志未酬的情怀。
3、阅读《天净沙·秋思》,完成下面的题目

天净沙·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1)全曲中,暗含题中“秋”字的三个最直接的景象是:                  ,最能触发旅人(游子)思乡之情的景物是:“      ”。 体现“思”字的一句是:“      
(2)前三句用九个偏正关系短语,写出了秋郊黄昏的      
(3)《天净沙.秋思》中点明季节的词是      点明具体时间的词是      。文中共写了十种事物,表现了一个长期漂泊异乡的人的      之情。
(4)对这首曲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4)
A . “小桥”一句读来令人亲切,可仔细想去,却更增添了“断肠人”的愁绪。 B . “断肠人”句中的“断肠人”是一位“离人”,“天涯”即“极远的地方”。 C . 从整个构图来看,前四句写景,末一句写人。景物是背景,人是主体。写景是为了烘托人。 D . 从此曲的题目来看,作者所要表达的是对秋的伤感,思乡之情并非主要。
4、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下列小题。

观沧海

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永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1)这首诗以“      ”字总领,全诗借景抒情,表达了诗人      
(2)请你展开合理的想象,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所表现的画面描述出来。
5、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小题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1)《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的作者是“诗仙”      ,诗中“杨花”是指      
(2)这首诗的第一句写到“杨花”“子规”,有什么作用?
1. 本站所有内容未经许可不可转载!
4. 试卷库 >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同步试卷

说明

1、直接打印:比较直观,基本上所见即所得;
2、导出word:可以下载来编辑,样式需微调,可修改;
3、在线答案:包含了题目和答案,低碳环保,推荐!
4、只看答案:只有答案及解析,页面较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