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南京市六合区2021年中考语文一模试卷
年级: 学科: 类型:中考模拟 来源:91题库
一、句子默写(共1小题)
二、基础知识综合(共1小题)
“我走了很远的路,吃了很多的苦,才将这份博士学位论文送到你的面前。二十二载求学路,一路风雨泥泞,许多不容易。”(A)
“这一路,信念很简单,把书念下去,然后走出去,不枉活一世。”(B)……
近日,一篇博士论文的致谢部分让许多人热泪yíng眶。作者回顾自己如何一路走出小山坳、和命运抗争的故事,打动了大批网友。有网友们表示, 人生之路真的有捷径,读书可能是改变命运最好的路。也有人说,黄博士的故事,就是当代版的“送东阳马生序”。(C)
二十二载( ) 热泪yíng( )眶
三、综合性学习(共1小题)
四、对比阅读(共1小题)
秋晓行南谷①经荒村
柳宗元
杪秋霜露重,晨起行幽谷。
黄叶覆溪桥,荒村唯古木。
寒花疏寂历,幽泉微断续。
机心②久已忘,何事惊麋鹿?
【注释】①南谷:永州乡下地名。②机心:机巧的心计。语出《庄子·天地》,指深沉权变的心计。
小石城山记
柳宗元
自西山道口径北,逾黄茅岭而下,有二道:其一西出,寻之无所得;其一少北而东,不过四十丈,土断①而川分,有积石横当其垠。其上,为睥睨梁欐②之形;其旁出堡坞③ , 有若门焉,窥之正黑,投以小石,洞然④有水声,其响之激越,良久乃已。环之可上,望甚远。无土壤而生嘉树美箭,益奇而坚。其疏数偃仰⑤ , 类智者所施设也。
噫!吾疑造物者之有无久矣。及是,愈以为诚有。又怪其不为之中州⑥ , 而列是夷狄,更千百年不得一售其伎,是固劳而无用,神者倘不宜如是⑦ , 则其果无乎?
【注释】①土断:山势断落,形成峭壁。②睥睨:通“埤堄”,城上如齿状的矮墙。梁欐:栋梁。这里指山石堆积成形似城上望楼一类的建筑。③堡坞:像小城堡的石头。④洞然:石子击水声。⑤疏数偃仰:疏密起伏。数:密。偃:俯。⑥中州:中原地区。⑦不宜如是:不应这样做。
小莉:首句的“杪秋”已点明秋末时节,作者在此句末又以“霜露重”加重笔墨,进一步渲染了秋之深。
你:.........................
小棠:题目中“荒”字笼盖全篇,诗人笔下的景色写得真实、自然,同时又处处渗透着诗人的主观情憬。
句中加点词 |
释义 |
方法提示 |
①环之可上 |
|
联系《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中“环而攻之而不胜”的“环”解释。 |
②无土壤而生 嘉树美箭 |
|
结合上下文,“嘉树美箭”为并列结构,应该是石山上生长的。 |
③更千百年不 得一售其伎 |
|
查阅字典,“伎”有三个解释:①技巧、才能;②古代称以歌舞为业的女子;③奔走的样子。 |
投以小石,洞然有水声,其响之激越,良久乃已。
五、现代文阅读(共2小题)
[甲]
谈读书(节选)
历史愈前进,人类的精神遗产愈丰富,书籍愈浩繁,而读书也就愈不易。书籍固然可贵,却也是一种累赘,可以变成研究学问的障碍。它至少有两大流弊。第一,书多易使读者不专精。我国古代学者因书籍难得,皓首穷年才能治一经,书虽读得少,读一部却就是一部,口诵心惟,咀嚼得烂熟,透人身心,变成一种精神的原动力,一生受用不尽。现在书籍易得,一个青年学者就可夸口曾过目万卷,“过目”的虽多,“留心”的却少。譬如饮食,不消化的东西积得愈多,愈易酿成肠胃病,许多浮浅虚骄的习气都由耳食肤受所养成。其次,书多易使读者迷方向。任何一种学问的书籍现在都可装满一图书馆,其中真正绝对不可不读的基本著作往往不过数十部甚至于数部。许多初学者贪多而不务得,在无足轻重的书籍上浪费时间与精力,就不免把基本要籍耽搁了,比如学哲学者尽管看过无数种的哲学史和哲学概论,却没有看过一种柏拉图的《对话集》,学经济学者尽管读过无数种的教科书,却没有看过亚当·斯密的《原富》。做学问如作战,须攻坚挫锐,占住要塞。目标太多了,掩埋了坚锐所在,只东打一拳,西踏一脚,就成了“消耗战”。
读书并不在多,最重要的是选得精,读得彻底。与其读十部无关轻重的书,不如以读十部书的时间和精力去读一部真正值得读的书;与其十部书都只能泛览一遍,不如取一部书精读十遍。“好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这两句诗值得每个读书人悬为座右铭。读书原为自己受用,多读不能算是荣誉,少读也不能算是羞耻。少读如果彻底,必能养成深思熟虑的习惯,涵泳优游,以至于变化气质;多读而不求甚解,则如驰骋十里洋场,虽珍奇满目,徒惹得心花意乱,空手而归。世间许多人读书只为装点门面,如暴发户炫耀家私,以多为贵。这在治学方面是自欺欺人,在做人方面是趣味低劣。
(选自朱光潜《给青年的十二封信》,长江文艺出版社,2018年1月版)
[乙]
读书永远学不来的能力
读书永远学不来的能力,是放下书、走出去行动的能力。
读书肯定是好事,但也容易令人产生幻觉:读过某些道理,便以为自己懂了。人们常说:“知道了很多道理,却还是过不好这一生。”原因其实很简单:我们的一生是由无数个选择构成的。而人在做出选择的时候,往往是非理性的。这就是人最大的弱点:人是受情感驱动的,因而也是脆弱的。你读了再多的书,学会了再多的道理,在面对实际困境的时候,往往派不上什么用场。
你知道要学会投资自己,以期在未来收获机遇,但当你结束了一天的劳累,你是否真的能关掉美剧和电影,强迫自己好好去读几页英语?
你知道理性的人追求边际效益,不考虑沉没成本,但当你真的面对抉择,要放弃你坚持了两年、三年、五年的东西,你能够放下执念吗?
你知道做决策时要排除情感干扰,权衡各方面利弊,可当你面对能左右你未来十年的选择时,是否真的能做到心如止水?
书可以告诉你很多道理,但永远给不了的,是面对困境时内心的真实感受,以及做出选择时坚决的心境。
这两样东西,只有当你经历了很多事情,沮丧过、失望过、痛哭过,你才能真正地拥有。
你会发现,生命中有许多属于自己的寒冷和深渊,只能够自己去面对。没有谁能够代替你去承担,也没有哪本书能够帮你去抵抗。
知行合一,最难的永远是行,如同读书和阅历永远是互补的关系。可惜,许多读书人,最大的误区,就是以为读书可以代替阅历。
读书可以给你力量,但造就强大的内心,需要提高对痛苦的承受力。也就是说,你必须一次又一次地去经历痛苦,或许是风险,或许是损失,或许是恐惧,或许是你所厌弃和排斥的事物,直到你能够承受痛苦,你才能不被痛苦所左右。
读书的时候,你是在观看别人的生活,始终没有参与其中,也永远体会不到面对困境时的绝望和无力。在书里面,你永远是安全的,永远不用被卷入现实的风暴中。也因此,你失去了真正磨炼自己的机会。
所以,好好去体验身边的生活。去做一些平时想做但不敢做的事,去挑战自己的极限,去经历。不要怕风险,也不要怕损失。书可以教会你各种各样的招式,但如果你不在实战中应用,就永远算不上一个高手。
(作者:Lachel,选自“知乎日报”微信公众号,有删节)
小棠:我非常赞同《谈读书》中的观点:书多了反而是累赘,选几本读一读即可。这样既能节约时间,也能“变化气质”。
你:你曲解了朱光潜先生的本意。
英子的绝技
余显斌
张叔的铺子,在小镇边上,临一片湖。游人很多,来了,看湖,看小镇的粉墙黛瓦,还观赏那儿的戏剧。
当然,还要去张叔的铺子,吃千层饼,尤其将千层饼掰碎,放在羊肉汤中,那味道,没得说。羊肉汤,很多人会做。可是,千层饼咋做,大家不会。
有人想向张叔学,张叔就摇着头,说这是老先人传下的绝技,不能外传。张叔老先人,是从北方迁移来的,在北方,就是做羊肉汤,做千层饼的。于是,就将手艺带到了南方。
每次,当张叔这样向学艺的人推辞时,女儿张英如果在旁边,就会白着眼睛道:“自私。”
张叔假装没听见,等人走了,就问:“谁自私?”
张英说:“我爹。”
张叔哼了一声 , 忙自己的事情去了,熬羊肉汤,揉千层饼。张叔揉千层饼的时候,不许别人看,关上门,自己悄悄揉着。
张英说:“让我看也不看。”说着,张英就走了。
张英在镇上的工行上班,是那儿的职员,离家不远。不过,最近张英很忙,小镇干部都有了扶贫任务。小镇工行的职员,也都有扶贫对象,张英也有,听说就在镇上。那次,张叔让张英帮一下忙,张英说:“不行,我要去扶贫。”
张叔生气了道:“扶贫,扶贫,以后回家吃饭啊,还是在贫困户家吃饭? ”
张英一笑,对娘说:“娘,爹不许我回来吃饭。”
张婶说:“他敢,他可以藏着他的手艺,还敢不让我闺女回来。”
张英对着张叔一吐舌头,笑着跑了。
几天后,镇上的周友来了张叔家,拿着两瓶酒,还有茶叶,说知张叔喜欢喝几杯,喜欢茶叶,自己就送点来。张叔有点迷惑,这个周友,家里很穷的,今儿个咋的会给自己送这么多东西啊?他就说:“算了,还是拿回去吧。”
张英连忙走过来劝:“爹,人家送的就收下吧,又不是你要的。”
张叔摇着头,坚决不收。张叔知道,周友一定有所求才这样做的。果然,周友就说了,自己也想开个羊肉馆,卖千层饼,想让家里日子过好一点儿,因此,就求拜张叔为师了。
张叔一听,连连摇手:“不行,老祖先手艺,不能外传。”
张英噘着嘴问:“爹,不外传,你想传谁啊?传我? ”
张叔喝口茶,无声地点着头。
张英赌气一般地说:“我不学,你还是外传吧。”
张叔又气又臊,说不出话来,连连对周友道:“不外传,咋的也不会外传的。”张叔说着,将周友的酒和茶拿了,放在周友怀中,将他推了出去。然后,白了一眼张英,气呼呼地道: “白眼狼。”
张英就笑,知道气着了爹,就忙着给爹泡茶,给爹捶背。然后告诉张叔,自己想了,自己如果不学,将来老张家的绝技可能就要失传了。这样,自己就对不起祖宗,也对不起爹,就是不肖子孙了。因此,自己还是学吧,反正艺多不压身。
张婶听了,笑笑道:“女儿是爹的小棉袄,真没说错。”
听到张英愿意学,张叔停了一下,嗯了一声。然后慢条斯理地说:“啥时有空了,我教给你。”张英说,今儿个星期天,今儿个就有空,自己跟着爹学吧。
张叔答应了,就传授起张英绝技。
绝技就是一层窗户纸,说起来神秘,捅破了就不神秘了,千层饼就是在和面时,开始和少一点,放在面板上揉一会儿,加上一把面粉,再揉一会儿,再加一把。如此反复,感到差不多了,就擀开放在锅里烙得外焦内软就得了。这样的饼,吃起来一层一层的,很有嚼头。
张英试验了一个说:“容易得很啊。”
张叔点点头说:“不说出去,谁能晓得?”
张英笑着说:“我晓得,坚决保密。”
几天后,张婶去小镇那边去看张英,回来的时候,就悄悄告诉张叔:“那个周友,知道不?就是那天来求师的人,也开起了羊肉馆,也卖起羊肉汤,卖起千层饼,那味道,和你做的一模一样。那生意,红火得不得了。”
张叔哼了一声 , 道:“我早就晓得了。”
“你晓得?”张婶睁大了眼睛,不解地望着张叔。
张叔告诉她,那个周友,就是张英的扶贫对象。他慢条斯理地说:“政府帮助大家脱贫,是件好事,这也是孩子的工作,我们能不支持啊?那样的话,我不就真的自私了吗?”
张婶听了,笑着连连点头。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2020年03期,有改动)
示例:张叔哼了一声 , 忙自己的事情去了,熬羊肉汤,揉千层饼。(写出张叔对孩子的误解很不认同,却不想过多地进行辩解。)
①听到张英愿意学,张叔停了一下,嗯了一声。
②张叔哼了一声 , 道:“我早就晓得了。”
六、作文(共1小题)
在成长的过程中,除了亲人、朋友和老师曾给了我们许多指导和帮助,还有一些不知名的陌生人给了我们很多感动,也引发了我们进行反思……
请以“向不知名的你致敬”为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文体不限,不少于600字,文中不能出现真实的校名、人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