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南充市2020-2021学年七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试卷

年级: 学科: 类型:期末考试 来源:91题库

一、语文知识及运用(共7小题)

1、下列划线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 抽噎(yē)     嗔怪(zhēn)         祷告(dǎo) 棱镜(lén) B . 莅临(lì)        酝酿(liàng)        高邈(miǎo)        黄晕(yūn) C . 蓦然(mò)    窠巢(kē)    菜畦(qí)     咄咄逼人(duō) D . 竦峙(zhì)    粗犷(kuàng)      静谧(mì)    怪诞不经(xián)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 嘹亮 决别 端庄 随声附合 B . 怂恿 娇媚 热忱 不求甚解 C . 绵延 婕毛 遮避 漠不关心 D . 帐篷 殉职 憔萃 见义思迁
3、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 阅读是源头活水,课堂是半亩方塘,只有把活水引入方塘,语文教学才能清澈如许, 这是不言而喻的。 B . 《国家记忆》这档国史节目吸引了众多观众,声势咄咄逼人创下了收视率新高。 C . 史铁生双腿瘫痪后,脾气开始变得暴怒无常母亲对此十分担忧。 D .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想的实现,不是一蹴而就的,还需要亿万中华儿女长期地艰苦奋斗。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 新建的双女石公园为小朋友提供了攀爬、秋千、滑梯、迷宫、超市等游乐设施。 B . 教育部等七部门印发通知,计划 2022 年中小学生参加足球运动人数超过 3000 万左右。 C . 有的宠物狗因其事迹和照片在网上传播而成为明星,这样的宠物狗被称为“汪星人”。 D . 如果考生考前吃得太饱或者太油腻,就会延长消化时间,降低复习效率和考试状态。
5、下列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 . 蒲松龄,字留仙,世称聊斋先生,明代文学家,著有白话小说集《聊斋志异》。 B . 《动物笑谈》的作者是康拉德·劳伦兹,奥地利动物行为学家、科普作家,荣获 1973 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C . 《世说新语》是由南朝宋人刘义庆组织编写的一部志人小说集,主要记载汉末至东晋士大夫的言谈、逸事。 D . 我国古代常以“加冠”、“而立”、“不惑”、“耳顺”分别代称二十岁、三十岁、四十岁、六十岁。
6、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理想是闹钟,敲碎你的黄金梦。”这个句子中的“闹钟”是名词,“敲碎”是动词。 B . “我到了自家的房外,我的母亲早已迎着出来了,接着便飞出了八岁的侄儿宏儿。” 这个句子使用了比拟的修辞手法。 C . “劳驾”、“垂询”、“惠顾”、“家严”都是敬辞。 D . 汉语中有不少带有或褒或贬的感情色彩的词语,如“伟大”、“纯真”、“见义勇为” 是褒义词;“丑陋”、“卑鄙”、“见利忘义”是贬义词。
7、下列朗读停顿有误的一项是( )
A . 思君/不见/下渝州 B . 未若/柳絮/因风起 C . 其一犬/坐于前 D . 淫慢/则不能/励精

二、古诗文阅读 (共3小题)

1、阅读下面文言文选文,完成问小题。

诫子书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1)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1)
A . 年与时(疾行,指迅速逝去) B . 非学无以广才(增长) C . 则不能励精(懈怠) D . 险躁则不能性(整治)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 (2)
A . 修身     意将隧入攻其后也 B . 意与去       吾三省吾身 C . 夫君子行      下车引 D . 接世     尊君在不
(3)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3)
A .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说明了“淡泊”、“宁静”是实现人生理想的基本要求和前提。 B . “学须静也”的“学”不只是一般的学习,还含有修养自己的人格和品德的意思;“静” 也不只是单纯的宁静,还有淡泊名利的意思。 C .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从反面说明了“淡泊”“宁静”的重要性。 D . “悲守穷庐,将复何及”表达了君子不与外界同流合污、独善其身的美好愿望。
(4)翻译下列句子。

①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②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2、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1)—(2)小题。

次北固山下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1)
A .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这首律诗的颔联和颈联都对仗工整。 B . 首联开篇点题,先写“客路”,然后写“行舟”,字里行间流露出漂泊羁旅之情。 C . 颈联中“生”和“入”化静为动,写出了红日西沉,春色渐浓的江南美景。 D . 这首诗抒写了诗人泛舟东行,停船北固山下的所见、所感,熔写景、抒情、说理于一炉。
(2)此诗的“潮平两岸阔”一句,有的版本作“潮平两岸失”,你认为“失”与“阔”,哪个字更好?为什么?
3、默写填空。
(1)      我寄愁心与明月,      。(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2)      ,落花时节又逢君。(杜甫《江南逢李龟年》)
(3)      ,小桥流水人家。(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4)      君问归期未有期,      。(李商隐《夜雨寄北》)
(5)      不义而富且贵,               。(《论语·述而》)
(6)        ,山入潼关不解平(谭嗣同《潼关》)
(7)      《论语》中阐释“学”与“思”辩证关系的句子是:                 。

三、现代文阅读(共2小题)

1、阅读下面选文,完成问题。

《猫》(节选)郑振铎

①冬天的早晨,门口蜷伏着一只很可怜的小猫,毛色是花白的,但并不好看,又很瘦。它伏着不去。我们如不取来留养,至少也要为冬寒与饥饿所杀。张妈把它拾了进来,每天给它饭吃。但大家都不喜欢它,它不活泼,也不像别的小猫之喜欢玩游,好像是具着天生的忧郁性似的,连三妹那样爱猫的,对于它,也不加注意。如此的,过了几个月,它在我家仍是一只若有若无的动物。它渐渐地肥胖了,但仍不活泼。大家在廊前晒太阳闲谈着时,它也常来蜷伏在母亲或三妹的足下。三妹有时也逗着它玩,但并没有像对前几只小猫那样感兴趣。有一天,它因夜里冷,钻到火炉底下去,毛被烧脱好几块,更觉得难看了。

②春天来了,它成了一只壮猫了,却仍不改它的忧郁性,也不去捉鼠,终日懒惰地伏着,吃得胖胖的。

③这时,妻买了一对黄色的芙蓉鸟来,挂在廊前,叫得很好听。妻常常叮嘱着张妈换水,

加鸟粮,洗刷笼子。那只花白猫对于这一对黄鸟,似乎也特别注意,常常跳在桌上,对鸟笼凝望着。

④妻道:“张妈,留心猫,它会吃鸟呢。”

⑤张妈便跑来把猫捉了去。隔一会儿,它又跳上桌子对鸟笼凝望着了。

⑥一天,我下楼时,听见张妈在叫道:“鸟死了一只,一条腿被咬去了,笼板上都是血。

是什么东西把它咬死的?”

⑦我匆匆跑下去看,果然一只鸟是死了,羽毛松散着,好像曾与它的敌人挣扎了许久。

⑧我很愤怒,叫道:“一定是猫,一定是猫!”于是立刻便去找它。

⑨妻听见了,也匆匆地跑下来,看了死鸟,很难过,便道:“不是这猫咬死的还有谁?它常常对鸟笼望着,我早就叫张妈要小心了。张妈!你为什么不小心?!”

⑩张妈默默无言,不能有什么话来辩护。

⑪于是猫的罪状证实了。大家都去找这可厌的猫,想给它以一顿惩戒。找了半天,却没找到。真是“畏罪潜逃”了,我以为。

⑫三妹在楼上叫道:“猫在这里了。”

⑬它躺在露台板上晒太阳,态度很安详,嘴里好像还在吃着什么。我想,它一定是在吃着这可怜的鸟的腿了,一时怒气冲天,拿起楼门旁倚着的一根木棒,追过去打了一下。它很悲楚地叫了一声“咪呜”,便逃到屋瓦上了。

⑭我心里还愤愤的,以为惩戒得还没有快意。

⑮隔了几天,李妈在楼下叫道:“猫,猫!又来吃鸟了!”同时我看见一只黑猫飞快地逃过露台,嘴里衔着一只黄鸟。我开始觉得我是错了!

⑯我心里十分地难过,真的,我的良心受伤了,我没有判断明白,便妄下断语,冤枉了

⑰一只不能说话辩诉的动物。想到它的无抵抗的逃避,益使我感到我的暴怒、我的虐待,都是针,刺我良心的针!

⑱我很想补救我的过失,但它是不能说话的,我将怎样地对它表白我的误解呢?

⑲两个月后,我们的猫忽然死在邻家的屋脊上,我对于它的亡失,比以前的两只猫的亡失,更难过得多。

⑳我永无改正我的过失的机会了!

21 至此,我家永不养猫。

(1)根据选文内容,填写下面表格。
猫    我对猫的感情
冬天的早晨在门口伏着不去  ①      
               不喜欢
“咬死”了芙蓉鸟还“畏罪潜逃”了       
        难过
(2)第三只猫“大家都不喜欢它”,但它亡失之后,“我”却“更难过得多”,你觉得原因是什么?
(3)自选角度,说说下列句子的表达效果。

①真是“畏罪潜逃”了,我以为。

②它很悲楚地叫了一声“咪呜”,便逃到屋瓦上了。

(4)下列对本文理解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4)
A . 作者用养猫的经历告诉我们凡事不要主观臆断,否则只会伤及无辜;同时也表现了“我” 作为一个进步知识分子的严于律己的精神和仁爱之心。 B . 作者善于写“平平淡淡的家庭琐事与脉脉温情中轻笼的哀愁”,但是本文的感情基调却是轻松、愉悦的。 C . 作者善于设置伏笔,前后呼应。如写第三只猫不招人喜欢,又老爱凝望鸟笼,为其后来的被冤埋下伏笔。 D . 选文“黑猫”的出现,不仅仅使得情节发生了陡转,更使“我”对第三只猫的情感发生了重大的转变。
2、阅读下面选文,完成问题。

心有暖梅开罗伟

①婉霏和小芸有点不一样,甚至和别的孩子也不大一样。十岁的娃儿,如初阳,如春雨,活脱的,跳动的,可以毫无顾忌地释放着自己童稚的天性。可是婉霏看起来婉约极了:一头过肩的黑发,齐刘海下是张如笋尖儿的小脸,精致娴静。是的,她看起来就是一个安静的女孩,甚至安静得有点冷,那是我初见她的印象。如果把别的孩子比作向日葵,那婉霏应当可以比作一枝寒梅了。我觉得,这个年纪的女娃,就应当像她的伙伴小芸一样:明朗、童真,丝毫不掩饰自己的稚气,而婉霏,却像是隐于深山寒岭的梅,寒冷而不外显。

②在课堂上的表现印证了我的判断:她成绩优异,各方面都很出色,可不喜发言。如此出色的娃儿却不爱发言,这怎么行?于是有几次,我主动让她作答。她回答的质量挺好,只是声音并不太大。我认定她是一个冷冷的娃,那气息能让身边的人感觉到寒气。可是,观察一阵子,我发现事实并不如我想象的那样。她的同桌小芸也是一个挺出色的孩子,只是学习和做事的速度不及她。为此,婉霏总是不失时机地照顾和帮助她。比如,作文写到一半,有不会写的字,小芸会向婉霏请教。而正在一旁专心致志写作的婉霏,却总是很乐意停下笔来,朝着她暖暖一笑,然后把字写给她看。最后,还不忘提醒她:你得加快速度哦。

③是的,得加快速度,不然,完不成作文是要被留下来的。几次写作文,婉霏都很快完成,然后在门外等着小芸。小芸回家迟了,妈妈自然要做小芸的批评教育工作,而在一旁的婉霏总是替小芸解释,安抚小芸的妈妈,同时安慰失落的小芸。

④就这样,婉霏同时抚慰了两个人的心。我没想到,这个年龄的娃儿,竟然能够试着去关

爱,去温暖别人,这与享受无尽的爱而不知回报与付出的同龄孩子,是一个多么鲜明的对比。

⑤她的确与别的孩子不一样。不过,并不是我当初想象的那样“冷”。

⑥一天已到放学时间,一部分孩子仍旧没完成习作,如往常,婉霏早早地完成了,在门外等候小芸。突然,电话声起,是家长打来的。我知道,是婉霏和芸儿的妈妈来接她们了。我隐隐听到婉霏与家长的通话:“小芸还没写完呢……我也没写完……不过,放心吧,我们很快就写完了……”我感到有些奇怪:这孩子不是已经写完作文了吗?她为什么要说这个对自己不利的谎?不过,稍稍一想,我立即明白了她的用意:她是为了不让小芸的妈妈责怪她才撒了一个谎。婉霏明显在保护小芸不受责备,同时也兼顾芸儿妈妈的情绪,而自己却面临着要接受来自

家长“写得如此慢”的批评教育。我没想到,一个十岁的孩子,心灵竟能温润善良至如此地步。

⑦蓦地,一颗苍老的心被孩子的善意暖暖地濡湿。

⑧我不记得上一次自己的心弦被拨动是什么时候的事情了,只是记得,我们大人们的内心正日渐寒凉。值得庆幸的是,在这个日渐寒凉的日子里,我遇见了一位美丽的天使,觅得一枝生长于寒岭却并不寒冷的梅。于是,心随之变得温暖与芬芳起来。是那个孩子让我明白,周遭的环境愈是寒冷逼仄,心的花瓣愈是不能凋零—— 一如婉霏,这朵惊艳而温暖的梅。

(选自《读者》,有删减)

(1)请结合选文内容,说说本文标题有哪些好处。
(2)选文第①段写婉霏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作用?
(3)请结合选文中具体事例,分析婉霏具有哪些优秀品质。
(4)请联系选文内容和你的生活体验,谈谈你对第⑧段划线句子的理解。是那个孩子让我明白,周遭的环境愈是寒冷逼仄,心的花瓣愈是不能凋零

四、语言运用(共1小题)

1、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不论我们国家发展到什么水平,不论人民生活改善到什么地步,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为此,学校开展了“勤俭节约 从我做起”的主题宣传教育活动。请你参加这项活动并完成下列任务。
(1)为了提倡节约,杜绝浪费,学校准备在以下名言中选择一句作为食堂的宣传标语,哪一句最合适?( ) (1)
A . 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B . 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 C .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D . 一切节约,归根到底都是时间的节约。
(2)为方便顾客购物,各大超市都备有连轴塑料袋供顾客免费撕取。有一天,李明和奶奶进超市后,奶奶并没有购买东西,而是撕取了很多个塑料袋,直接装进包内,说这样就可以节约一笔买塑料袋的钱了。奶奶这样做对吗?假设你是李明,你如何劝说奶奶?

五、名著阅读(共1小题)

1、阅读名著选段,按要求回答问题。

因为东关离城远,大清早大家就起来。昨夜预定好的三道明瓦窗的大船,已经泊在河埠头,

船椅,饭菜,茶炊,点心盒子,都在陆续搬下去了。我笑着跳着,催他们要搬得快。忽然,工人的脸色很谨肃了,我知道有些蹊跷,四面一看,父亲就站在我背后。

“去拿你的书来。”他慢慢地说。这所谓“书”,是指我开蒙时候所读的《鉴略》,因为我再没有第二本了。我们那里上学的岁数是多拣单数的,所以这使我记住我其时是七岁。

我忐忑着,拿了书来了。他使我同坐在堂中央的桌子前,教我一句一句地读下去。我担着心,一句一句地读下去。

两句一行,大约读了二三十行罢,他说: “给我读熟。背不出,就不准去看会。” 他说完,便站起来,走进房里去了。

我似乎从头上浇了一盆冷水。但是,有什么法子呢?自然是读着,读着,强记着,——而且要背出来。

……

应用的物件已经搬完,家中由忙乱转成静肃了。朝阳照着西墙,天气很清朗。母亲,工人,

长妈妈即阿长,都无法营救,只默默地静候着我读熟,而且背出来。在百静中,我似乎头里要伸出许多铁钳,将什么“生于太荒”之流夹住;也听到自己急急诵读的声音发着抖,仿佛深秋的蟋蟀,在夜中鸣叫似的。

(选自《朝花夕拾》)

(1)      上文“我似乎从头上浇了一盆冷水”是因为“我”想去看      (赛会名称)却被父亲留下来背书,文段中的“长妈妈”除在该篇作品中出现外,“她”还在《朝花夕拾》中的《      》和《      》这两篇文章里出现过。
(2)      “背不出,就不准去看会”,你是否赞成“父亲”这种教育方式?为什么?

六、表达与写作(共1小题)

1、告别是一种心情,更是一个转身,一次蜕变。莎莉文老师的到来让海伦·凯勒告别了黑暗,迎来了光明;一个牧羊人的坚守,让大地告别了荒凉,变成了绿洲;一次冒险的经历让童年的莫顿·亨特告别了胆怯,收获了自信。每一次的告别,都有一个故事,或温婉动人,或激情燃烧,或执着坚强,或惊心动魄……

请以《告别_________》为题目,写一篇作文。
写作要求:①将题目补充完整。②立意正确,思想健康,有细节描写,有真情实感。③ 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④用规范汉字书写,不少于 600 字。⑤不得抄袭、套作,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1. 本站所有内容未经许可不可转载!
4. 试卷库 > 四川省南充市2020-2021学年七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试卷

说明

1、直接打印:比较直观,基本上所见即所得;
2、导出word:可以下载来编辑,样式需微调,可修改;
3、在线答案:包含了题目和答案,低碳环保,推荐!
4、只看答案:只有答案及解析,页面较少;